目前分類:新聞分享 (14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

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白手起家打造全球海陸空傳奇,他的口述新書《本心》近日出版,描述他從18歲到87歲的熱血情操,包括對工作熱情和生命韌性,傳遞他的人生七大心法,分別是「思、志、識、愛、真、善、傳」。

 長榮集團昨(1)日表示,這本新書說明總裁張榮發最重要的人生態度,對志業、對人情、對理想國的真心與初衷。曾經發願身後財產裸捐的張榮發,今年他太太過世後,將太太留下的現金、股票,全數捐出做善事。外界推估總額約數十億元。

《本心:張榮發的心內話與真性情》是張榮發第三本口述自傳,有別前兩本談打造海陸空事業的波瀾壯闊,以及推廣道德、做慈善公益的發行善行,這本新書更多是以張榮發人生中的小故事,道出他的真心處事哲學。

總裁專機 打點內外環境

一台飛天 一台洗衣

張榮發有兩台「總裁專機」,一台在天上飛,另一台是使用率更高的洗衣機,因為他愛乾淨,每天一定要換上一件熨燙平整的襯衫,他還一口氣買了36件襯衫。對此他有獨到的管理哲學,「人若能把外表與環境打點得神清氣爽,處理事情就能條理分明,而且身心乾淨了,做人做事也會光明磊落。」

在書的第一部「思」中,張榮發回顧一甲子,除了36件襯衫的秘密,也點出「千金難買少年苦」,暢談包括年少時的行軍、操練、餓肚子記憶,以及如何戒煙、吃素、維持體重的意志力;吃遍大江南北的他,最懷念媽媽的菜脯蛋。 

張榮發說:「人生很奇妙,讓你懷念很可能都不是錢買得到的東西;有時事業做再大,最想要的卻是簡單的滋味和真心的對待。」這也是書名《本心》的深意,取自日文,有真心、初心、初志之意。

處事分明 私人帳冊藏心

欠人一分 回報十分

第二部「志」,談他的跑船經,古早船隻沒有現代設備,他學得一身用六分儀觀看日月星辰換算位置的本事,他悟得「做生意最該精算的是安全性」;事業做大後,各方人士都想見他,秘書再稱職、拿捏行程,都不如他惦在心裡的私人帳冊,就是「欠人一分,要想辦法回報十分」。

少年張榮發最大的消遣是讀書,不但一路考試升等,也深入鑽研海運專書。他說,「長榮集團能有今天的發展,主要跟我當年大量涉獵貨櫃運輸的資訊有關。」

很多人都知道油條杏仁茶是「張總裁私房菜」,但背後卻是船王與小學同學萬寶(基隆小販)相敬相惜數十年的交情故事。第三部「識」中,他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專業,即便是路邊攤小販,能夠在夜市幾十年,一定有他的道理,很值得我們尊敬。」

相信「有心,世界每個角落都有風景」,走遍天下的張榮發有個藝術的靈魂,在第四部「愛」這章中,他說,「如果當初我沒去行船、沒走海運這條路,說不定有機會變成一個畫家。」他把一生所愛都收藏到「文物館」中,好友參觀時,還會發現他們以前送給張榮發的禮物,這份心是千金不換的記憶與情意。

真情流露 熱心公益多年

雪中送炭 感念友人

第五部的「真」,流露出他的真性情。他回憶起對他海運啟蒙的良師益友林泰山的情感、講述他與鐵娘子柴契爾夫人深厚的情誼,以及對於失勢的政治界友人雪中送炭。

他說,「人生總有高低起伏,我們在低潮時最需要友情的溫暖,相對的,在朋友需要鼓舞時,我們也要張臂擁抱。」他也時常扮演民間外交官角色,政府搭起國際友誼的橋樑。

此外,多年來矢志公益,默默的帶給台灣社會邊陲地帶幸福的力量,每個故事都代表張榮發的「真心」。

他在書中第六部「善」,談起桃園有座藏在長榮南崁貨櫃場旁的土地公,他雖不迷信,但每回到桃園巡視時,總要特別繞到土地公廟上香。這段因緣是開發貨櫃場時挖出的一尊土地公對信徒託夢,執意跟著新地主,後來長榮生意一飛沖天、買地大發,也是種善因、得善果。

最後一章張榮發談到「傳」,是對年輕人,也對子孫的殷殷叮嚀。他的大孫子考進長榮後,首次出航到英國,原本回程搭飛機,他卻要求孫子來回都要航海,「從船頭學到船尾」。

張榮發鮮活地點出人生真道理,他心內話與真性情,能為徨徨不安的人心解憂;他用歲月淬煉出的智慧,也是即將啟航的年輕人最好的圭臬。

【經濟日報/記者杜瑜滿報導/20140402】

WaFRHxu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91556_666834240042010_665967803_o  

【三采文化出版╱內容摘自《這樣說話,敵人也能變盟友》,作者鮑伯.柏格】

你是否曾經對某人的話或行為,用一種尖酸刻薄,甚至是挖苦諷刺的方式回嘴,然後立刻就後悔,希望自己從沒說過這樣的話?我有過,而且無以數計。但說出去的話就像是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當下你只能道歉,想辦法讓衝突不要變得更無法控制。

我的朋友保羅.梅爾斯(Paul Myers)說,生氣的話就像一顆子彈,一旦發射出去,就不可能再收回來了。好的計劃是在說之前先想好,先沉默一下。這對我們大多數人而言都是違反本性,我們得練習、想像,事先做好準備,有時候,甚至最聰明的做法是不發一言(至少一至兩分鐘)。

當有機會考量整個情況時,你就可以掌握想法,並運用我們在本書討論的這些原則。

在衝突生根前就把它處理掉是最好的,但如果衝突即將發生,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在它變大之前迅速消滅它。

通常,當某一個人批評你、糾正你,甚至是污辱你的當下,你可以當機立斷選擇先思考再說話。擊發子彈前,請務必謹慎思考。

你想要說對的事嗎?想要做出一個睿智、和善、可以解決問題的回應嗎?那就給自己一個機會,先靜下來幾分鐘不要講話,你就會想到主意的。

靜默的好處,遠大過於直接針鋒相對。

我看到一位朋友在Facebook 上的發文,他是一個很受人尊敬的專家,始終和善冷靜。有趣的是,他承認自己「在電子郵件的溝通上,發了一頓脾氣,非常的負面而且不專業,還愈寫愈長。」幸運的是,在寄出去之前,他給了一個朋友看,朋友建議他別寄了,把信刪掉。

這讓我們有了很多不同的選擇,因為當我們在盛怒之際,一心只想要用一封電子郵件把對方給炸了。

一、林肯(Abe Lincoln)的方法:

這位美國的第十六任總統只要對任何人生氣,就會寫一封尖酸刻薄的信,用盡腦子裡知道的每一個負面、誹謗的字眼。然後簽名、裝進信封裡,封好口、貼好郵票,接著把這封信撕得碎碎的,讓引起他生氣的這個人完全沒有機會看到。林肯利用這個方法來紓解他的怒氣,他從來沒有真的想要把這些信寄出去過。

二、寄出去前先等一下:

我已經沒辦法告訴你有多少次,我是在等了二十四小時以後才將一封電子郵件寄出去,因此,讓我免於得罪別人,對生意或人際關係鑄成(或無法挽回的)大錯,我也不至於因此而出糗。

延遲二十四小時的結果,是一個較柔和、機智、更有效的訊息。或者,它會幫助你了解到,正確的做法是根本不要將郵件寄出去。

三、求救:

寫有效率的電子郵件是我的一項優點,然而,在盛怒的情緒裡,在寄出這封郵件之前,我常常會先貼給一個信得過的朋友或能夠給我忠告的人看,請他們給我一些批評、指教或幫助。

我找的這些人是夠了解我的人,他們知道這封信是「理智的我」還是「抓狂/情緒化的我」寫的。他們常常會建議我把某些字給換掉,或是加上一些有幫助的句
子,這也是當我處於客觀立場,在不情緒化或盛怒的情況下會給別人的建議。

這讓我想起另一個丹尼爾.高曼在《EQ》裡的有力想法:

控制衝動的重點是要能夠了解感覺和行動之間的差異,並且先控管好反射性的行為,才能學習做出更好的情緒抉擇,然後弄清楚有什麼替代行動,如果選擇這樣做,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太棒了!

那麼就來寫封電子郵件吧,但不要傳送,暫時先不要!直到你已經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解你的作為會引發的後果,並用過上述中的一個方法。



全文網址: 職場見聞/三思而後言 | 職場觀測 | 生活消費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LIFE/LIF6/8614389.shtml#ixzz2yxI4rJKE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36594_665024633556304_1832909215_o  

【經濟日報╱潘俊琳】

向上溝通在職場實在是一門學問,尤其當你的主管已經一個頭兩個大的時候,切記要帶著解決方案去溝通,而不是讓並不那麼清楚狀況的主管替你做決策。

常聽到上班族抱怨,老闆官大學問大,總是做出搞不清楚狀況的指示,讓下面的人像無頭蒼蠅一樣瞎忙。

當你有這樣的抱怨時,第一個要反省的其實是自己,因為自己的工作現況,只有自己最清楚,因此解決方案應由你提出,然後請主管做最後決定,這樣你的工作才有價值,也不會陷主管於不義,做出不恰當的決策。

很多上班族總是等主管指示,以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態度在工作,當主管的決定不是那麼正確時,再來抱怨主管不英明。

主管每天要忙的事情很多,當他忙碌不堪時,部屬如果可以拿著好幾個解決方案,也就是經過大腦之後的想法來請示,那主管會比較容易進入狀況、做出正確的判斷,部屬也可以經過遊說,讓主管做出符合自己期待的決定。

這是做部屬的功能,畢竟公司請你來上班,就是要你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通通丟給主管,讓他去傷腦筋,然後自己聽命行事。聽命行事很簡單,也比較沒有責任,但這種做法會讓自己在職場上失去價值,畢竟沒有想法和解決能力的部屬,誰都可以取代。

同樣地,帶著解決方案去請主管決策,也是向上管理的一環,主管不可能熟悉所有單位的運作,也不可能透徹瞭解每個工作細項。因此,讓主管瞭解整體狀況是部屬的職責,而非期待主管有千手千眼。

在報告工作現況時,部屬不應該夾敘夾議、加油添醋,而是按照事實不帶情緒地陳述事情;理性的報告和溝通,才有助於解決問題。

如果你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夠當上主管,而且還是個好主管,那就先用主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全文網址: 職場新鮮事/拿著解決方案 向上溝通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610743.shtml#ixzz2yr3jVvOC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03133_379237512214513_2082874152_o  

【經濟日報╱潘俊琳】

多品牌是跨國集團常見的行銷方式,但如何讓同一集團的不同品牌都清楚被消費者辨識,就是一門品牌管理學。

全球最大的美妝集團萊雅,旗下共有16個品牌,產品囊括消費用品、專業美髮、化妝品香水和醫學美容,在百貨公司、開架商店、電子商務和醫美通路,都有不同的品牌訴求。

優勢進攻 強化品牌

台灣萊雅總裁陳敏慧表示,儘管都是美妝,但每個品牌都要釐清自己的屬性,找對自己的市場位置,只要品牌形象清楚,品牌壽命就不會因為消費者喜新厭舊而老化凋零。

美妝屬於日常消耗品,市面上高、中、低價位品牌眾多,消費者嘗鮮心態濃厚,很難建立忠誠度。

陳敏慧表示,萊雅集團最強的就是品牌資產,為了強化這項優勢,萊雅每年都投入3.5%的營業額,約300多億台幣從事各種研發和創新。其次就是不斷地強化品牌行銷,由於每一個品牌的定位都很清楚,並各具特色,因此消費者的認同度相當高。

時代快速變化,消費性商品的流行性也跟著縮短,加上經濟不景氣,消費者實際可支配金額縮水,還有價位更低廉的電子商務加入競爭。

陳敏慧不諱言,過去強勢的百貨公司通路遇到瓶頸,網購可說是異軍突起,也有許多過去習慣在百貨公司採購的消費者,轉購價格帶稍低一點的醫美產品。

她分析,在所有的美妝通路上,百貨公司的產品價位最高,再來是醫美通路,更其次是開架商品和電子商務。這幾年百貨公司和開架式商品,成長都呈現停滯或趨緩,但醫美和網購通路逐步走揚,可說是非常活絡。

儘管消費型態呈現M型化發展,陳敏慧說,標竿型的企業仍要不斷地追求成長,其中研發出新的品項,開疆闢土新藍海,才是擺脫價格戰,讓產品力驅動銷售力的方式。

去年萊雅集團推出Clarisonic科萊麗音波淨膚儀,訴求每秒超過300次的微震性振盪,深層且溫和地清潔皮膚,在全球造成轟動,儘管價格並不便宜,仍然造成消費者搶購。

此外,萊雅的防曬、肌因、微整系列的產品,搭上醫美的風潮,強調不必上醫美診所,就可達到相同效果,也讓消費市場驚艷。

透過許多已申請專利的美容科技產品加持,不斷開闢新藍海,是萊雅集團持續保持高成長的策略。

屬於百年企業的萊雅,一百多年來只專注在美的事業,並透過併購整合了16個品牌,成為全球最大的美妝集團。陳敏慧指出,16個品牌就像是16個小孩,每個品牌都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性格;萊雅採取讓不同品牌有不同調性的策略,讓每個品牌有區隔,消費者可以多元選擇,各取所愛。

開闢藍海 不拚價格

以萊雅在台灣最受歡迎的蘭蔻來說,她的代表就是玫瑰,所有的產品都非常法式,感覺浪漫卻又平易近人。

亞曼尼來自義大利,她的消費群比較低調,不喜歡太過凸顯的奢華,因此產品強調簡單有質感;

YSL雖然同樣來自法國,但她是比較外顯的,消費群年輕又時尚,因此她很亮很炫,以大量的金黃色高調宣示華麗風情;

Kiehl's強調產品天然,屬於中性的產品,她的包裝簡簡單單,價位實在也不做廣告,屬於文青型的質感品牌。

美妝屬於時尚產業,而時尚產業的產品生命周期短暫,陳敏慧表示,就產品而言要不斷創新,永遠比消費者想得更多,讓他們感到驚艷;此外,品牌形象要規劃清楚,讓消費者認同,品牌才不會有老化的問題。

身處美妝時尚產業,陳敏慧說,「美,是一種由衷散發的自信、氣質,這需要時間去潛移默化。所謂的美女,不需要眼睛特別大,或是五官、身材黃金比例,給人有自信、有特色,就是一種美的呈現。」

化妝雖不能取代自然美,卻能讓人馬上感覺不一樣,慧心巧手者甚至能「化腐朽為神奇」。

陳敏慧表示,化妝要畫出自己的特質,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裝扮,每個人的特點都不一樣,化妝要挑出自己的顏色,和適合的技法,讓自己的特質加分,而不是一味跟流行。



全文網址: 品牌管理學/萊雅多品牌 16孩子各展姿色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605581.shtml#ixzz2ycytpk9P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65529_10152351737262069_6446314865607969925_o

10175055_10152351942647069_932020136408077601_n

20140407000107M

20140407000122M

20140407000123M

20140407000125M  

20140409000180M

20140407000157M

20140407000128M

20140410000005M

20140410000006M

20140410000009M

20140410000010M

20140410000011M

20140410000030M

20140409000181M

20140410000031M  

life1_20140409.600_2  

life1_20140409.600_1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dYfUwA  

【經濟日報╱潘俊琳】

客訴,實在是惱人的問題。很多從業人員將客訴視為魔鬼的來電,忘了解決客訴,是將服務拉回以人為本的基礎,更是永續經營的前提。

對於不滿意的消費經驗,絕大多數的人,是以下次不再光臨做為沈默的抗議,業者根本不知道這些消費者為何不滿意?因此少了藉此改善的良機,這是經營上的莫大傷害。

願意打電話來客訴的消費者,通常對這個企業還存有一絲的期待,除了發洩不滿,更有希望企業改進,替雙方保留些許空間的期望。

任何企業都可能在產品或服務上發生問題,因此發生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如何面對並處理將之消弭,確保日後不再發生才是重點。

有些公司為了降低人事成本,將客訴電話設為電腦轉接,滿懷怨氣的消費者要按上七、八個按鍵,透過層層轉接,然後發現客訴竟然轉到大陸或印度的代接中心(call center),這種毫無誠意接受客訴的公司,在選擇眾多的時代,很容易被消費者拋棄。

但也有公司非常重視客訴,將客訴視為天使的佳音,視為催促進步的叮嚀,無論是多麼微小,或是錯不在公司的客訴,因為即時進行妥善的應對,不但讓消費者火氣全消,也取得對方的信賴,願意再給予機會

處理客訴最重要的是誠意,誠意要發自內心,因此企業應當要鼓勵全體員工積極處理客訴,而非將客訴交給客訴小組,讓無權決定大事的客訴小組,變成怨氣垃圾桶。

國內一家餐飲集團設有客訴讚美機制,只要處理客訴得宜,就公開表揚或給予獎金鼓勵。

因此,員工一旦接到客訴電話,就將之視為表現機會,彼此間還會競爭對應的速度和客訴滿意度,讓這個餐飲集團的消費者回頭率遙遙領先同業。

這是個競爭服務的年代,任何企業都必須謙卑地面對消費者,對於願意花時間打電話進來的消費者,應該持謙虛感恩的心態,才能在競爭激烈環境中,保持前進的能量。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con_taiwan15__01__970-630x420  

http://www.businessweek.com/articles/2014-04-03/taiwans-protests-point-to-a-deeper-crisis

By 

Since his election in 2008, Taiwanese President Ma Ying-jeou has presided over uneven growth and has had to deal with some of the lowest popularity polls in Taiwan’s political history. Ma’s answer to the island’s economic woes is to draw closer to its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China. It’s a risky strategy. China has not given up its goal to regain what it considers a lost province, by force if necessary.

Ma now has to defuse tensions after students occupied the legislature in Taipei to protest his latest proposal, a deal with Beijing to open Taiwan’s services industries to Chinese competition and investment. The Sunflower Movement is striking a nerve. A huge crowd (estimated by police at more than 100,000 and by organizers at over 300,000) marched on the president’s office on March 30. Ma says he won’t back down on the agreement to open banking, hospitals, e-commerce, and other businesses to Chinese investment and competition. He calls the proposal a crucial step in revitalizing the economy.

Providing fuel for the protests is the worry that Taiwan and its electronics exporters are adrift as the island searches for a place in a world dominated by Apple (AAPL)and Samsung Electronics (005930:KS). Taiwanese tech companies have long been important players in the global electronics industry, designing and producing PCs for companies such as Hewlett-Packard (HPQ) and Dell. With smartphones and tablets replacing laptops and desktops, demand for Taiwanese computers is falling, and manufacturers are struggling. Although economic growth has averaged 4 perc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last year it was just 2.1 percent, according to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BAC). Even Taiwanese companies that thrive in the new order, such as Apple outsourcer Foxconn Technology (2354:TT), employ most of their workers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leaving relatively little for the folks back home. Average wages in Taiwan are at the same level as a decade and a half ago.

South Korea is pursuing its own trade pact with China. “Korea is aggressively negotiating and not waiting,” says Marcella Chow, Taiwan economist for 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 If Ma’s deal with China remains stuck in the legislature, “it sends signals to other countries that Taiwan is not willing to open its market.” She adds that if South Korea can ink liberalization deals with China, which Taiwan can’t match, multinationals might be more likely to invest in South Korea than Taiwan.

Ma’s critics fear that a pact with China will make Taiwan even more vulnerable to pressure from the mainland to unify on terms that would jeopardize the island’s democracy. With the ruling Kuomintang holding a majority in the legislature, the president might still be able to force through the services pact. Yet the current deal is “not that important,” says Chow.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e trade-in-goods agreement afterwards.” This is a far more ambitious pact that would reduce tariffs and enable Taiwanese exporters to sell made-in-Taiwan products in the mainland more easily. It would also end protection for Taiwanese farmers by opening the island to food imports from the mainland. Even before the demonstrations, the trade-in-goods agreement was a sensitive subject for both opponents and supporters of closer ties with China. With the Sunflower Movement mobilized, Ma’s task is even more daunting.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cVHg8w  

【經濟日報╱周怡秀】

小美從在學開始,只要看到符合自己興趣的招募志工公告,一定會主動爭取機會,很多朋友知道了都嘲諷地問她,是真的有愛心還是時間太多?

小美回應,因為志工的身分,可以有機會進入不同領域的環境,每次要支援的事都不一樣,不但可體驗社會經驗,還可以自我摸索,為將來求職找出正確的選擇。

【心得分享】

很多人一聽到志工就退避三舍,一來多數的志工是無給薪職,二來需要耗費時間精力。

其實可以換個角度想,以小美為例,因為勇於嘗試各種不同領域的工作,不但可以測試自己的勝任程度,也可以近距離觀察這個產業的生態,等於比別人多一個機會去認識職場,不僅有成就感,還能訓練自己的能力、擴大社交圈,談話的主題也會比別人更豐富。



全文網址: 上班卒子╱爭取擔任志工機會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588969.shtml#ixzz2xpLAqXis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009752_372235629581368_881606615_n  

【經濟日報╱編譯 楊宛盼】

蘇珊決定坦然面對執行長經常吼人的恐懼,化解她一年多年來的噩夢,某天她下定決心採取行動,當執行長開罵時,蘇珊冷靜地起立並離開會議室,在外頭告訴跟著她走出來的執行長,她無法忍受這種情況,要求私下單獨會談。

蘇珊誠實把內心感受講出來,執行長才恍然大悟她的行為已造成別人的困擾,並感謝蘇珊的坦白。

會議室此後不再上演這類劇碼,蘇珊坦然面對恐懼,讓她找回尊嚴。

最優秀的員工也會因恐懼而裹足不前,許多恐懼並不理性,可能造成無助、沮喪、憂慮、分神、悲傷、憤怒和驚慌等情緒,影響工作表現,以下為職場諮詢網站Glassdoor指出的常見職場六大恐懼及化解方法。

1.害怕丟掉工作。

十之八九這不會發生,若你是有價值的員工就不會被炒魷魚,主動處理問題、保持冷靜並提出實事求是的解決之道,你將被視為珍貴資產。面對困難時不要轉身逃跑,試著勇敢面對,不用擔心會丟掉飯碗。

2.害怕看起來很蠢或犯錯。

閱讀或收看主管平常關注的媒體、網站或節目,包括自家公司網站和社群粉絲頁,甚至是公司年報,做好功課不但能緩和焦慮,主管也會更看重你,但謹記人人都會犯錯,擁抱過錯、從中學習、重新出發。

3.害怕被吼。

人人都需要認同,破口大罵很傷職場關係,任何好主管都不會當面罵人,如果不幸遇到了,切記立即反映,起身說:「這顯然不是講話的好時機。」或直視主管的眼睛說:「為了共事,我們得互相尊重。」

4.害怕踩線。

克服恐懼的絕招是不要預設立場,直接開口問:「需要我幫忙嗎?」或是詢問他人是否願意聆聽你的想法、這麼做是否會造成困擾,不開口就永遠沒答案。大多數人喜歡被徵詢意見,覺得自己有掌控能力,沒有人喜歡無端被踩線。

5.害怕被認為樣樣行。

許多人在面對自己的能力與別人的誇獎時都表現得很謙虛,因為怕被認為自大,你可以私下提供個別建議,避免在眾人面前批評,除非別人特別提出要求。先徵詢他人同意再提供建議。如果你的建議有幫助,同事自然會找上門。

6.害怕開口。

這是今日職場的最大挑戰,霸凌具傳染性,而且發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願或無法開口,公司主管若不處理問題,得不到高層支持的人資也無能為力,員工害怕衝突只好保持沉默,但諷刺的是,直接面對往往能制止霸凌。

(綜合外電)



全文網址: 職場萬象/擊退職場六大心魔 | 職場觀測 | 生活消費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LIFE/LIF6/8581937.shtml#ixzz2xjHWZW7H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04733_675945295797571_226841207_n  

【經濟日報╱潘俊琳】

研究所畢業剛踏入社會那年,淑貞剛好碰到2008年的金融海嘯,她花了半年的時間找工作,好不容易一家傳播公司願意聘用她,月薪3萬5,000元,至今已經快六年了,她的薪水從未調整。由於男朋友的狀況跟她差不多,因此兩個快要邁入35歲的人,至今不敢結婚,也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志明原本從事會計工作,現年40歲的他,剛進到公司時薪水每年往上調,到了4萬5,000元後,就凍薪至今。而他的記帳工作,因為大量採用電腦,原本將近10個人的小組,現在只剩下他跟組長兩人。他從不敢抱怨,因為現在的年輕人,都比他會用電腦,而且薪水更便宜,因此就算凍薪,他都不敢輕言離職,結婚多年也只敢生一個小孩。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去年1到8月受僱員工,計入物價後的實質平均薪資(含獎金)為46,111元,比前一年減438元,倒退回16年前水準。此外,全國有將近357萬民眾,月薪低於3萬元,比例占了41.6%。

什麼都漲 就薪水不漲

「低薪國恥論」之前引起各界討論,除了低薪,台灣多年來也面臨凍薪的問題。在什麼都漲只有薪水不漲的現況下,年輕人不敢婚、不敢生,少子高齡讓台灣的未來更加險峻。

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調查顯示,2013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1.72%,較2012年的1.48%,僅成長0.24個百分點。其中,民間消費成長1.27 %,民間投資增加5.33%。

這表示台灣的經濟雖然不振,但總體來說還是成長,對於成長的部分,勞方的說法是被無良老闆整碗捧去,可說是壓榨勞工所得。

對此,之初創投合夥人林之晨表示,台灣過去幾年的經濟成長,「動力來自於生產器具的自動化,而不是來自於人力素質的提升」。

也就是說,自動化設備和電腦的生產力,取代了部分人工的「勞力」,但在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是「腦力」,腦力的價值在於創新,懂得運用知識去創造價值。現在的職人,已經無法憑勞力、比工時、比資深,去提升自己的薪水。

教育體系 跟不上時代

林之晨說,一條自動化的生產線,可以取代數十人的工作,兩、三台電腦也可以取代整組人的會計工作,有太多的工作機會被機器和電腦取代。

但是我們的教育還停留在「工業化的時代」,以教育製造業的人才為主。像是大學的會計系還在教記帳,但現在那裡還有手工記帳的工作?因此,我們的教育必須要轉型,教育知識經濟時代的人才,否則薪水很難有上漲的空間。

林之晨表示,知識經濟時代需要的人才,是懂得「運用知識去創造價值」的人,也就是要用腦力去取代勞力。

好比傳統的零售業,是人站在櫃台後面收錢,用勞力去進貨、上架。到了知識經濟時代,還在用勞力當店員的人,薪水當然不高。

但是懂得架設電子商務平台,寫程式讓網站的購物體驗更流暢,物流、金流更便利的人,同樣是做零售業,卻可以賺大錢。

教授成功企業案例的夢想學校創辦人王文華指出,低薪和凍薪的確讓年輕人很悶。但是不論是做為員工或是企業主,能夠調薪的重點,在於是否在工作崗位上「創造出價值」,如果只是每天完成例行性的工作,卻沒有創造出價值,當然沒有本錢談加薪。

自我充實 才有本錢爭

凍薪或低薪,大家講的都是「價錢」,卻沒有思考到「價值」。價錢只是價值的投射,就如同企業如果沒有創造價值,就沒有資格談漲價;員工如果沒有創造自我價值,也就沒有立足點談加薪。

王文華以一樁併購案為例表示,LINE的母公司韓國NAVER收購台灣新創公司「走著瞧Gogolook」,走著瞧是成立於2012年的年輕公司,其產品「WhosCall」是一個能夠提供陌生來電辨識,與簡訊封鎖等服務的行動應用。

這項關鍵「價值」讓他們成立一年多,就創造出新台幣 5.29億元的「價錢」。

王文華說,走著瞧的三位創辦人都是三十世代的年輕人,他們都沒有被22K的低薪和凍薪給綁住,因為他們創造出價值,所以價錢驚人。

現在大環境的確不好,但王文華說,先不要去怪大環境和老闆,先看看自己的小環境,看能不能改變自己,這才是有建設性的思考。畢竟悔恨、感嘆、抱怨,都只是圖一時的爽快,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在這個新時代,年輕人要思考的是自我價值,如果一直拘泥於現在被凍住的薪水,那就是本末倒置。



全文網址: 創造價值 再來談薪水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584160.shtml#ixzz2xdTzjzTi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74208_10152330949172069_1394799081_o

1926062_817145358301995_2133153350_o

1781231_10152329835607069_674641691_o

10153225_10152329749257069_1255816475_n

10171737_10152330082247069_1724725525_n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未命名  

Banyan

On the antlers of a dilemma

The ambitions of Ma Ying-jeou, Taiwan’s president, collide with popular suspicion of China

 

THE fresh-faced good looks have been lined and drawn by the cares of office. His immaculate English is forsaken for the dignity of immaculate Mandarin. Patient replies to questions come wearily, as if said many times before. Yet, six years into his presidency, Ma Ying-jeou’s hair remains as lush and jet-black as any Chinese Politburo member’s. And, speaking in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in Taipei, he remains as unwilling as any leader in Beijing to admit to any fundamental flaws in strategy.

Perhaps Mr Ma draws inspiration from his portrait of Sun Yat-sen, founder of his ruling party, the Kuomintang (KMT), and, in 1912,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o which Taiwan’s government still owes its name. Sun is revered as a nationalist hero not just by the KMT but,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o. Mr Ma may also hope to be feted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t—in his case as a leader responsible for a historic rapprochement. For now, however, reconciliation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remains distant. And Mr Ma, once the KMT’s most popular politician, is taunted by opponents as the “9% president”, a reference to his approval ratings in opinion polls last autumn.

Improving relations with China has been the central theme of his administration, after the tensions of eight years of rule by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which leans towards declaring formal independence from the mainland. Mr Ma can boast of 21 agreements signed with China. He reels off the numbers of two fast-integrating economies: a tenfold increase in six years in mainland tourists to Taiwan, to 2.85m in 2013; cross-strait flights from none at all to 118 every day; two-way trade, including with Hong Kong, up to $160 billion a year.

China’s strategy to reabsorb Taiwan is plain. As the island’s economy becomes more intertwined with that of the vast mainland, China thinks, resistance to unification will wane. Then Taiwan becomes an “autonomous” part of China—like Hong Kong, though allowed its own army. Taiwan will return to the motherland without resort to the missiles and increasingly powerful armed forces ranged against it. But as Mr Ma sees it, cross-strait “rapprochement” is a first line of defence against Chinese aggression, since “a unilateral move by the mainland to change the status quo by non-peaceful means would come at a dear price”. Politics in Taiwan is framed as a debate about independence or unification but is really about preserving the status quo.

The next step in rapprochement with China would be a meeting between political leaders. In February in Nanjing, once the capital of a KMT government of all China, ministers from China and Taiwan held their first formal meeting since 1949. Mr Ma hoped to meet China’s president, Xi Jinping, in Beijing this November, at the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summit. To accommodate Hong Kong and Taiwan, APEC’s members are not “countries” but “economies”. So Mr Xi and Mr Ma could meet as “economic leaders”, sidestepping the tricky protocol that usually dogs relations, with China viewing Taiwan as a mere province. The Chinese demurred. But Mr Ma thinks a meeting somewhere is “not outside the realm of possibility”.

This backdrop explains why a protest movement against a services-trade agreement with the mainland is more than a little local difficulty for Mr Ma. Students occupying parliament have resorted to undemocratic means, and many of the arguments they and the DPP make about the trade agreement are specious. But they have tapped a vein of popular mistrust of Mr Ma and of economic integration with the mainland. A split persists between native Taiwanese, on the island for generations, and mainlanders, like Mr Ma, whose families came over as the KMT lost the civil war in the 1940s. Protesters portray Mr Ma as either a mainland stooge or as clueless and out of touch. In the occupied parliament, student caricatures give him antlers, a reference to a slip he once made when he appeared to suggest that the deer-antlers used in Chinese medicine were in fact hair from the animal’s ears.

Mr Ma says public opinion supports a “Ma-Xi” summit. Joseph Wu of the DPP, however, claims such a meeting would actually damage the KMT in the next presidential election, due in 2016; rather, he says, Mr Ma is trying to leave a personal legacy. The DPP’s lead in the polls alarms not just the Chinese government but also America, which could do without another flare-up in a dangerous region. The stronger China grows, the more Taiwan’s security depends on commitments from America. It switched diplomatic recognition to Beijing in 1979, but Congress then passed a law obliging it to help Taiwan defend itself.

All political lives end…

Mr Ma says relations with America are better than they have ever been at least since 1979 and perhaps before. Others are doubtful. In all the talk of America’s “pivot” to Asia, its promises to Taiwan are rarely mentioned. Many in Taiwan paid attention when John Mearsheimer, an American academic, suggested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a policy journal, that there is “a reasonable chance American policymakers will eventually conclude that it makes good strategic sense to abandon Taiwan and to allow China to coerce it into accepting unification.” For some, abandonment is a fact of life and unification a matter of time. “No one is on our side strategically, diplomatically, politically; we have to count on China’s goodwill,” an academic in Taipei argues.

Mr Ma has tried to steer what seems a sensible middle course between such defeatism and the adventurism of those in the DPP who would like to confront and challenge China. But he sounds weary with the effort, and Taiwan’s people seem weary of him. Their pragmatism and the DPP’s internecine strife may yet see them elect another KMT president in 2016. But if Mr Ma hoped to leave office with cross-strait relations stabilised, and with his own role as an historic peacemaker recognised on both sides and around the world, he seems likely to be disappointed.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mocracy at 4 am

Morning without YOU is a dwindled dawn.

At 4am on March 19th, 2014, 400 students occupied the Legislative Yuan in Taiwan to protest the Service Trade Agreement with China. The Agreement raises national security implications and poses major risks to Taiwan’s economy. Over 10,000 students have joined the protests in peaceful sit-ins, galvanized by strong opposition to the government’s secret negotiations and handling of the Agreement. The Agreement was rushed through the Legislature without an item-by-item review as originally envisaged in an inter-party agreement. The “anti-black box protests” rejects the government’s lack of transparency and responsiveness to the people’s concerns. The occupation of the Legislative Yuan has become a people’s movement to wrest power back to the people. Professors, musicians, lawyers, doctors and ten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from all walks of life have joined the protests in support.

After the President and ruling party failed to respond, the students expanded their protest at 4am on March 24th. The authorities sent police to remove the peaceful protesters with batons, riot shields, belts and water cannons, beating them into submission. Police brutality resulted in multiple injuries to the protesters, who only had their bodies to shield themselves. The media, too, were removed from the scene.

One single Agreement has plunged Taiwan’s democracy back into the darkest hour of the night. All protesters and supporters of Taiwan’s democracy are unified in their resolve not to rest and not to give way. We will safeguard the bedrock of Taiwan’s democracy –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be transparent and responsive to the people’s interests.

Taiwan needs your attention and support. Today, we ask you to join us, and hundred of thousands of supporters from over 50 cities, in support of basic democratic values.

We invite you to www.4am.tw. See the event firsthand through citizen’s eyes. Support us by leaving a message for us with a photo of you and a sunflower.

4am may appear to be a dark hour, but we believe that as more people awaken to the truth, the sunrise of democracy will not be far away.

10157190_10153943345595403_906263312_n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18295_668692273189540_1024089336_o  

【經濟日報╱何秀玲】

台灣有豐富的ICT(資通訊)經驗,擁有優勢運用智慧解決方案創造競爭力。智慧城市議題近年來逐漸被人們重視,如何利用台灣ICT優勢開發其中商機?

工業電腦龍頭研華,面對電腦產業進行典範轉移,固守核心優勢,嗅得先機,轉型迎戰智慧市場,企圖挖掘智慧建築和智慧城市等潛在金礦。

研華智能副總經理余金樹說,根據產業報告,2020年智慧城市將遍布全球,有25億個科技設備會投入智慧城市各項應用;目前全世界超過200萬人口、達發展為智慧城的城市約224個,中國就占了46個。換句話說,20%智慧城市商機在中國,是研華深耕的市場。

關於智慧建築,可從能源管理及情境空間管理兩大領域觀察應用方式。

他提到,很多企業硬性規定員工遵守建築節能行為,若建築能導入ICT系統,即使員工忘記關燈、關冷氣,智慧建築會自動感測協助關閉,員工不用特意節能減碳。

另外,在中國大陸,多數企業主談的是建築節能,卻少人討論情境空間管理。

例如,大多數企業會遇到一樣的問題:下午準備開會,可是卻找不到空的會議室,得逐間檢查哪間無人使用,如果導入會議室管理系統,觀看螢幕的顏色標示即可一目了然,清楚知道哪間會議室無人使用;時間一到,系統也會自動取消登記,提高使用效率。除了會議室,也可設計各式情境管理運用。

「系統連動串聯,才能『產生智慧』」。想像一下,企業總部早上有VIP訪客來訪,系統辨識車牌後會主動通知櫃台客人來了,人員可立刻出去迎接;假設是一般客人到訪開會,手機或E-mail會立刻通知接待者,空會議室隨之準備完成,系統也會告知開會參與者。系統自動串連,可形成智慧企業總部。

他指出,智慧建築需要異業結盟,包括智慧建築解決方案提供者、系統整合者、關鍵設備供應商、建築師及業主等,將企業總部、學校或醫療中心等,進行跨域整合,以構成完整的智慧建築產業。

余金樹說,跨領域整合價值也可展現於醫院建築。台灣許多新蓋的醫院會採用多媒體進行醫病溝通,24小時更是全年無休地運作;以美國為例,8%排碳量都是醫院排出,很難要求節能,如何與智慧建築結合,有效節能,產生跨領域整合價值,是研華未來希望探討的領域。

台灣智慧建築協會理事長溫琇玲表示,台灣過去的傳統建築定義,是取得土地、進行設計與建造就等於蓋好,但是若希望延長建築壽命,必須建立修繕概念,產業才會產生永續價值;此外,科技也必須觸動人心,創造人性價值,加上產業永續,方為構成智慧建築的要素。

她說,建構智慧城市絕非單一產業能達成,必須跨領域整合,才會產生創新價值。



全文網址: 系統連動串聯 產生智慧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576494.shtml#ixzz2xFqQmm6D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87116_372236316247966_1914601524_n  

【經濟日報╱邢憲生】

有一家世界級的顧問公司做過一個廣泛的調查,想找出影響工作環境與組織氣氛的重要因素。雖然原因五花八門,不過排名第一的項目所獲得的票數遠遠超過其它排名項目的總和(70% v.s. 30%),而且這個關鍵因素並不令人意外,就是組織中的領導!

在調查分析報告中指出,不論外面的大環境是好是壞,被訪問的員工大多認為主管一個人就可以決定組織的氛圍。也就是說,公司的制度、營運、及薪資福利等外部條件的良窳,對員工的影響不及直屬主管一個人的力量。組織主管基本上就是天堂或地獄型工作環境的關鍵創造者。

然而這樣的說法真的沒有盲點嗎?

我記得有一次在慶功宴上,大夥兒為了多日來的辛苦與努力終於有了豐收而雀躍不已。在杯觥交錯中,大家慫恿主管上台說幾句話。

然而,工程背景出身的主管並沒有依員工們的期望演出。

在表達了老套賀詞後,他接著就提出了許多任務過程中可以改進的地方。他強調,若沒有這些錯誤,成果應該可以比現在的更好,那慶功宴的格局就可以更盛大的了…。他話還沒說完會場熱鬧的氣氛就已經降到了冰點。

主管致完詞發現苗頭不對,就藉口有事提早離開。

至於那些留下來未離開的人,除了對剛剛的尷尬場面頗有微詞外,也對主管的不近人情有著深深的挫折感。

「難道大家除了抱怨,就沒有別的想法嗎?也許主管只是想多提升我們的價值而已」,此時一位同事低聲地向我表示。

其實我們所處的主觀環境是由我們的想法及個人解讀所創造的,它和真實世界中不易改變的客觀環境(別人造成的)並不相同,卻主宰了我們對周遭環境的反應,而轉念之間的改變就可以讓世界大不同。

譬如剛剛那位致詞的主管,他當場有感而發的原因或許並不明朗,但是聽者的解讀與心態選擇卻決定了自己當下感覺。

我們可以批評主管不知感恩,在言語上破壞了的大家的好心情。但也可以說,不擅表達的主管展現了他愛之深、責之切、好還要更好的殷殷期盼。

因此,假如我們想要在工作環境中注入天堂的因素,除了期求他人奇蹟般的自動改變外,更有可能的方法是「相信改變其實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以如遇「貴人」的正面方式調整自己的心態,進而影響他人。

我們若能重新體會主管們在甘冒未來有可能失敗的風險 ,還是願意分享他們的資源給我們,幫我們升遷、加薪,或是同事及部屬們在我們沒有給他們實質報酬(事實上是公司的客戶及股東給的)的情形下,依然協助我們完成任務的諸多行為,都是無條件幫助我們的貴人,我們就能說服自己,選擇正向的心態和他們互動是理所當然的。

在心中想的會在別人身上感應並實現的「皮馬龍效應」下,自己言行上的調整就足以產生物以類聚、貴人吸引貴人的連鎖反應。不但可以影響現在的工作環境,更可以創造未來新的幸福契機。

「天堂地獄決定於方寸之間」。員工們固然可以調整自己的想法以改變主觀的環境,主管們更可以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同時改變主、客觀的工作環境。

至於創造出來的結果,是天堂還是地獄,都是自己選擇而來的。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2014/03/26 經濟日報】http://udn.com/



全文網址: 管理陀飛輪╱正向思考 把職場變天堂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571543.shtml#ixzz2x4RLBAco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5045_10152318479727069_1976098630_o

57cfqotdpTjWyENym3VKyt

10152584_10152318369162069_2108787180_n

1970359_10152318369172069_1268928457_n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R1v0xjE  

經濟日報╱潘俊琳

如果你不是陽光,那就避免跟陰暗的人在一起。

正面的能量很強大,但負面的力量也不容小覷,當你的心裡出現負面的情緒,切忌不要找同樣負面思考的人互相取暖,因為那只會讓你更加心寒。

這時你需要的是陽光,因此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多跟正面思考的陽光型人物為伍,你才能獲得光和熱,驅散內心的黑暗。

成大事者,無一不是正面思考的人,因為凡事都往好處想,自然就能吸引到好事發生。這可不是心靈療癒系的勵志語錄,而是因為正面樂觀的人,會散發出吸引人的魅力,讓人樂於親近並且「好康到相報」,左右逢源的機會自然比別人高。

大環境的不景氣、超時爆肝工作,早已是台灣職場常態,大多數的人都很悶,如果你這時還和充滿負面思考的人在一起,那內心早已不堅強的你,很快就會耽溺在自哀自憐的悲觀情緒中。

但日子還是一樣要過,僅管現今職場付出不一定有回報,先苦後甜也讓人質疑,但與其每天活得不快樂,老覺得別人對不起你,那奉勸你多與成功者為伍,讓他的正面能量替你驅散黑暗。

職場上不見得隨時有正面能量的人出現在你左右,但社會上的成功人士那麼多,他們的成功故事就是你職場的陽光,儘管成功經驗無法完全複製,但每個成功的人,通常都有激勵人心的故事,這是自我激勵,擺脫負面情緒最快的方式。

因為就算是好朋友,也不可能24小時待機,隨時傾聽你的悲苦,而老是喜歡抱怨訴苦的人,最後通常都是落得沒人願意接近的下場。

所以多看看成功者的故事,在資訊爆炸的現今,這些故事上網俯拾皆是。

如果這些話你都聽不下去,那也沒關係,放假的時候出門曬曬太陽吧!有時候你只是需要出去走一走,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腦袋暫時放空一下而已。



全文網址: 職場新鮮事/遠離負面思考 | 商業企管 | 財經產業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1/8566926.shtml#ixzz2wsYIthAU 
Power By udn.com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tcM8ovK  

如何創造回頭客?阿瘦皮鞋曉陽店店長陳建安用分析客群、推陳出新的服務,讓2013年度的門市來客數比前一年倍增,獲選2013年全國商店優良店長。

一般門市外的花車都會展售特價品,但是擺放的商品通常都沒什麼變化,客人看久就無感,陳建安想到便利商店常會針對不同時段、不同客群,推出不一樣的促銷手法,門市花車亦可嘗試看看。

嶺東科技大學經營管理所畢業的陳建安發揮所學,分析每個時段的客群。他發現,一到午休時間,常看到銀行或房仲公司員工穿著制服、拿著便當經過,他調整花車商品,放置990元至1,590元的鞋,因中午休息時間短,加上價錢親民,許多客人試穿後都會立刻結帳。

下午約莫5點是上班族下班時間,花車上放的是1,990元以上的上班鞋款;晚上7點至8點,靠近八卦山的曉陽店,常有運動後的婆婆媽媽路過,因此花車改放置各式運動鞋,切中她們所需。

他不諱言,針對不同時段的客群擬定花車策略,一天當中必須陳列三次不同的花車商品,確實有點辛苦,但是看到年度來客數倍增,顧客回購率也大幅攀升,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另外一個增加來客數的方式,是「感動服務」,只是服務人人會說,真正願意實踐的人才會獲得客戶的心。曉陽門市附近有兩家同業,為了增加顧客對於門市的印象,陳建安推出「奉茶」和「鞋子保養」服務。

乍聽之下,似乎是許多門市都會提供的內容,陳建安卻推陳出新,製作飲料「菜單」,列出店內免費飲品,如開水、奶茶、咖啡等供客人挑選。

他說,客人一開始看到「菜單」都嚇一跳,常揮手拒絕,但是時間一久,卻也培養出來喝茶「順便」買鞋的老主顧,有位老客戶甚至介紹12萬元的大單給他,讓他意外驚喜、至今難忘。

另外,進門市的客戶腳上不論是否為阿瘦的鞋子,陳建安皆提供保養服務。「當我們用同理心站在客戶立場思考,相信他們想買鞋時,第一時間必定會想到我們」。

不只如此,會使用電腦簡易繪圖的陳建安,除了逢年過節會親手製作卡片寄給顧客之外,母親節或父親節他會特別製作二到三個版本,若看到客人是為父母而買,會讓他們挑選卡片親手寫給至親。

許多人生日時,都會收到制式的簡訊或卡片祝福,他認為,如此問候方式遠不如親自打電話向客人說生日快樂來得有溫度;因此每當客人生日一到,店員都會特地打電話向客人祝賀,讓許多消費者對曉陽店留下深刻印象。

他也要求店員,送客人出去時必須90度鞠躬,使許多客人頻頻回頭謝禮。「對銷售員而言,手邊服務的客人可能是千百位中其中一位,但是對消費者來說,面對的店員就只有你一個。」陳建安一語道出服務有溫度,業績也會得到正向回饋。

 

【經濟日報/何秀玲/20140318】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403200747349615908

1962767_10152306261827069_1500870317_n

NYT

未命名  

■中國時報

反服貿戰火延燒 政盪 國會淪陷

馬力挺黨團「合情合理合法」

九月政爭 訴訟連勝 王金平保住黨籍

■工商時報

立院癱瘓 法人急賣股

7銀行TMU業務 金檢調查

美林論壇 行動裝置將爆發

■聯合報

國會殿堂全面淪陷

黨籍案 王金平勝訴

藍重量級立委:挽救國會尊嚴 鑰匙,在王金平手上

■經濟日報

人民幣效應 新台幣爆量走貶

中華電寬頻 4月降價

美林論壇 憂服貿變數

■蘋果日報

學運波瀾再起

學生領袖奇襲 學潮里程碑

fb即時轉播 台版茉莉革命

■自由時報

學生訴求:馬道歉 服貿重啟談判

無視學生訴求 馬下令本會期通過服貿

台灣被逼到懸崖 學生非暴民

■旺報

工商團體同聲挺服貿

克島脫烏入俄國 不須與兩岸類比

小人物見證時代 眷村劇紅到對岸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658563_658146404244127_2057824989_o  

不論是哪種會議,提高參與感都不能只是口頭說說,聰明的主管要發揮創意,事前沙盤推演,巧妙布局,誘發同仁發表意見的熱情

我們有位學員,是光電公司的總經理,因廠內靜電過高,他召開會議想聽聽同仁有沒有較好的解決之道。

第一次開會時,他把問題做了說明、提供相關的數據後,開始徵求意見,結果大家都執行靜默權,低著頭、避免跟主席有眼神接觸,讓他很不滿地說:「來的都是主管,對這麼重要的問題竟然都沒看法,都給我回去好好想一想,明天早上8點重新開會!」

 散會後,為了避免明天還是冷場,他先和一位廠長約好,請他先講一個搞笑的方法,拋磚引玉一下。

 這位廠長很配合,在隔天會議一開始就提出建議:「裝個避雷針好了!」大家哄堂大笑,氣氛就熱絡起來了,接著方法就一個一個丟了出來,不停地討論修正,就有效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我很喜歡一則童話故事──石頭湯,有個村子決定煮一鍋最美味的湯,村民們分別準備不同的食材,當鍋子裡的水滾了,大家應該忙不迭地投下食材才對啊,可是村民們面面相覷,遲疑著,誰都不想先出手,直到一個天真的小男孩投下一顆洗乾淨的、也是自己最喜歡的小石頭,大家才一面嘀咕:「石頭怎麼能煮湯呢!」一面放進自己準備的食材,終於煮成一鍋好喝的湯,讓大家共享。

 村民們投下的紅蘿蔔、馬鈴薯、洋蔥、番茄、牛肉等,是讓湯變好喝的關鍵,但難道小男孩的小石頭沒有貢獻嗎? 當然有。

 主管主持會議時,如果能「布局」幾顆看似無用的小石頭,功效可說意外地好。

 (本文摘自《三明治主管怎麼當》,今周刊出版)

 

【經濟日報/黑立言/20140317】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