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Facebook了嗎?
◎胡家華.李怡慧 陳盈竹
http://gcis.nat.gov.tw/Moderncom/
經濟部商業現代化雙週刊第84期
「Hey!How about Facebook today?」什麼?什麼是Facebook?「Oh!Come On!」別當個外星人。目前在美國的大學生族群中,除了每日精采的大學生活,環繞在生活中的,除了Facebook,還是Facebook。根據eMarketer針對全美17~25歲的美國大專院校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facebook.com的使用率都是的TOP 1,台灣民眾所熟知的MySpace及YouTube都只能屈居二位。「Facebook.com現象」正逐漸快速地由美國大學校園擴散至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其不僅可說是一個優越的社群網站,甚至也許是未來的另一個網路巨擘。
強勢新生—Facebook上線
「Facebook」本來是一本每個哈佛大學新生都會擁有的印刷小冊子,裡面包含新生的姓名、照片、主修科目、興趣…等簡單的個人資訊。哈佛大學印刷這本冊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新生能盡量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圈。
Facebook.com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亦是最初網站架設者---馬克小子─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圖一),2004年時正是哈佛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在哈佛大學主修計算機和心理學,卻靈機一動想出了「線上版」Facebook的點子,除了本來要填寫的個人基本資訊以外,更要求每個哈佛學生提供自我介紹、嗜好、勵志名言、甚至是當學期所選修的課程名單…等更詳盡的資訊。他認為這是一個能夠讓哈佛學生更深入瞭解身邊的人及更容易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方法。
很幸運地,Mark Zuckerberg的點子得到一位曾擔任哈佛投資協會(Harvard Investment Association)理事長---Eduardo L. Saverin的青睞,並同意出資USD 1,000當作創始基金。朱克柏格只用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建立起了名為「Thefacebook」的網站,於2004年2月4日在哈佛校園上線後,立即受到哈佛大學學生的喜愛,同月底,已有過半的哈佛學生完成了註冊。兩個月後,The facebook開放給哈佛大學以外的人士註冊,出乎意料之外地風靡了美國2,000多所的大學校園,並逐漸蔓延至加拿大、英國、澳洲等世界各地,促使會員人數直線向上飆長,並且吸引了各式媒體的目光。這股勢如破竹的氣勢讓一個僅限於哈佛校園內的線上社群系統「Thefacebook」在2005年8月23日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注目的社群網站「facebook.com」。
火熱竄起—強勢的成長率
別懷疑,現今美國前十大大熱門網站已包含了成立才短短三年便已衝到第七名的Facebook。雖然在全球排名第6的熱門網站MySpace仍穩坐社群網站的龍頭,但是其成長率已經趨緩。Myspace繁亂的廣告和頁面,使用者已逐漸厭倦;這給了Facebook一個竄起的機會。Facebook於2005年的有效會員高達1,160萬人,截至 2007年7月底,人數已達3,400多萬,成長率高達193%,預估到2015年會達5,250萬人,會員成長非常驚人。
網路市調公司ComeScore今年六月份的最新統計,Facebook網站上,年齡逾三十五歲之使用者激增。Facebook官方統計指出(圖二),2006年8月,在英國的點閱率達500萬,而加拿大的點閱率高達600萬,澳大利亞雖然起步較慢,卻也有將近150萬的點閱率。若以此三國的總人口數來推斷,人口較少的澳大利亞之點閱成長率,也絕不容忽視。
簡單清爽,專屬你的社會網絡
使用者一連上Facebook首頁(圖三)馬上就能感受到與MySpace的差異,整個Facebook首頁就是簡單的登入功能,簡單的文字說明,重點就是告訴你這是一個讓你和朋友們聯絡交流的網站,沒有其他任何的廣告或是和你無關的內容,簡單的框架再配合樸素的用色,讓使用者感覺相當的清爽。而且對於該網站能為你和朋友們做些什麼,一目了然。
登入後的頁面(圖四)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不管會員是在網站的那個連結或使用任何功能,頁面的基本架構都是一樣,非常地具有一致性,網頁最左邊是搜尋欄位及會員目前所選用的應用軟體服務,搜尋欄可讓使用者找尋同事、同學或採用更詳細的各種進階搜尋;而其下的各類應用軟體服務,目前Facebook提供的服務達5000多種,使用者可以從中自行選擇適用的軟體服務,被選的服務就會列在網頁左方搜尋欄位下面,方便使用。
網頁上方的橫列便是Facebook的四個主要功能,分別是profile-展示會員個人的資料,包含活動狀態及所有的社會網絡,也可讓會員更新自己的最新活動資料;Friends-則幫會員列出所有的朋友,或可以依各種方式搜尋,也可更新自己的狀態等;Networks讓使用者能依地域、學校、工作場合等來找尋適合自己的社群並且加入;Inbox-是內部郵件,讓會員們能在網站內溝通,而不必透過外部郵件傳遞,能夠恰當地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而網頁的中間部份主要是呈現內容;簡單版面設計,能讓新使用者不到十分鐘便了解如何使用Facebook. 更重要的是整個網頁就是呈現你一路在求學與工作中可能建立的社交網絡,並且提供很多的功能讓你可以輕易地和這些朋友們彼此分享近況。
獨特實用的基本社交功能
可別以為除了版面風格外,Facebook就無其它特別之處了,事實上驚喜才正要開始呢,Facebook為網友設計了一些貼心的功能,讓會員與朋友間的聯繫、互動更為方便,在這裡為讀者介紹其中幾個有趣的:
Mini Feed ─ 自動化日記!
在使用者的個人首頁上有一個稱為Mini Feed的區域(圖五),會自動詳細記錄你在Facebook上的一舉一動,這些記錄讓朋友們即使沒有見面或透過電話、電子郵件等聯絡,也能瞭解你最近的生活狀態。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那些行為願意讓他人知道,那些則不要,充份考慮到了使用者的隱私權。而使用者在Mini-Feed上的記錄,便成了News Feed的主要訊息來源。
News Feed ─ 朋友動態即時分享!
每次使用者一登入Facebook,馬上映入眼簾的就是News Feed(圖六),其功能是將與使用者相關的朋友、主題社群在網站上的最新動態(也就是這些朋友等的Mini Feed)通知使用者,讓使用者一登入馬上就能了解到朋友們的最新狀況,典型的訊息如誰飛到哪裡去旅行了、誰和誰已結為好友了、或誰正在從事什麼事情等,皆能藉由News Feed得知,News Feed將相關資訊共分成十類,如狀態、關係、群組、事件……等,使用者可自行選擇哪些資訊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哪些是不願意收到的;當然你也可自行設定比較想收到或不想接收哪位朋友的訊息,透過News Feed,即使沒有見面、沒有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絡,都可以隨時知道朋友們的最新動態,必要時,可以適時聯絡關心,真正是天涯若比鄰呢!
The Wall ─ 大家來留言吧!
這是Facebook別出心裁的功能之一,對話牆(The Wall)是每個使用者個人資料上的一個區域(圖七),使用者可以在這裡公開地向朋友傳遞任何訊息,其朋友們也能夠在對話牆留言以和朋友溝通,對話牆的訊息是公開的,所有原使用者的朋友皆能夠瀏覽, 24小時,不分晝夜,有個共同的交流對話區。若要傳遞較私密的訊息時,則可利用個人信箱(Inbox)來傳送。
社群分類 ─ 讓你找朋友更方便!
想想看,若你的朋友多達數十人或上百人時,每次要找一位朋友便要從Friend list中一個一個地找尋,豈不是太花時間了嗎?Facebook自動地幫使用者的朋友依群組來分類並且會自動把擁有最多朋友的群組排列於前,下次要找朋友時只要記得他是那個群組的,點進去就能快速地找到他了!同樣地他人瀏覽你的網站時,也可以很快地找到和其相關或其有興趣的朋友群。
Poke! ─ 敲敲朋友的肩膀!
是否有時候很想聯絡朋友,但又懶得寫信呢?Facebook提供你“Poke”功能聯絡朋友(圖九)。一旦你“Poke”了某位朋友,下次對方登錄時便會知道你在找他,進而趕快與你聯繫!
透過各種貼心設計,Facebook讓使用者輕而易舉地建立社會網絡,並且不用太費功夫便可和這些親朋好友彼此分享最新動態及對話,甚至也可以分享彼此的朋友,讓朋友與朋友間也可以自己建立朋友關係。更重要的是在這樣輕易建立的社會網絡時,也給使用者高度的隱私保護,每位使用者可以依著個人判斷,決定其公開分享的內容與分享程度,能夠讓使用者選擇性地分享個人訊息,上傳自己的生活照,參加所喜愛的社群,完全不用擔心會受到無聊的廣告及垃圾訊息的騷擾。沒有入口網站般花俏的首頁,也沒有多到不知讓人如何使用的功能,更沒有三不五時跑出來的廣告,Facebook回歸到社群網站最初的本質,認識朋友、交換訊息,緊緊地抓住了會員的心。
提供更多元的功能與樂趣的 Facebook Platform
今年五月,馬克小子在其所舉辦的F8論壇中宣佈了震憾業界的消息,正式推出Facebook Platform,可以供所有有興趣的業者或個人在上面開發各種Facebook會員有興趣使用的工具。Facebook已經和65個不同的公司有類似的合作,而由玩家自由創意開發的小工具更是多不勝屬,其合作廠商幾乎包涵了業界各家知名廠商。光就這個觀點上來看,Facebook的策略就比MySpace要開放的多,而且更求新求變。
馬克小子說Facebook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社交作業系統(Social Operating System),也就是讓其使用者能在Facebook上從事各種社交活動,比如聽音樂、看書評、玩遊戲、打網路電話、送精美禮物給朋友等;就如同微軟主導了使用者使用視窗系統的經驗一樣。這項新措施不但吸引許多開發商為Facebook增添新的服務,也讓Facebook能黏住使用者更多時間。至於和Facebook合作的公司,對其最大的好處便是能藉由提供服務而獲利。
經濟日報╱▉蔡翼擎
南僑集團從產製肥皂起家,跨入美容用品、油脂、餅乾、冰淇淋、冷麵團、冷凍熟麵市場,再跨足餐飲業,不斷蛻變壯大;經營版圖並由台灣快速擴展至中國大陸,其中會長陳飛龍的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扮演一股重要的推力。
如何做到今天的成就?陳飛龍說,「南僑的成功,是一些小事情串起來支持了企業」。但客觀來看,他腦中的小事,其實是管理上至難的大事。
企業精神 以人為本
南僑集團成立至今56年,其中41個年頭,他擔任領導人,若一定要他解析南僑集團的成功因素,他第一個提到的是「以人為本」的企業精神。
陳飛龍表示,經營企業要訂規則,他的父親─南僑創辦人陳其志,認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人為本」,事業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也才有成功的機會。
讓他印象深刻的一個往事,是他父親在企業成立的第一天出門推銷,在當時台北附近的三張犁賣掉一箱肥皂,第二天卻一箱也賣不掉,回家途中,他父親繞道去探詢昨天向他進貨的雜貨店,了解肥皂好不好賣,雜貨店老闆一見面就說一塊也賣不掉,希望能退貨;他父親沒有意見的接受了退貨要求。於是,南僑開業的第二天就遭遇到「早上一箱肥皂出門,晚上兩箱肥皂回來」的窘況。
陳飛龍帶著淡淡笑意,說父親是「讀書人作生意,本著讀書人的精神」,但這箱被拒絕的肥皂,卻是日後讓南僑在台灣市場建立高知名度、而且至今維持不墜的產品。
堅持誠信 打下江山
從創辦開始,南僑就一直身體力行「以人為本」的信念,諸多經營作為都奠基於這個信念。陳飛龍指出,南僑是一個財務公開的企業,沒有私密性的財務資訊,產品成本、費用控制、企業營運幾乎透明,「股東相信你、員工了解你、社會認為你有誠信,這樣生意才能作得好。」如果信念是正確的,即使碰到挫折,堅持下去還是會成功,就像被退貨的南僑肥皂,不屈不撓的堅持誠信與品質,終究為南僑打下了江山。
陳飛龍提到,以前的企業都是地方性的,而他父親是南洋華僑,祖籍福建,講的也是閩南語,但在台灣創辦事業,第一天開張便要求所有成員講「國語」。陳飛龍母語既是閩南語,當然台語「嗄嗄叫」,但他走到那裡,大家都跟他講國語,因為大家的印象裡,南僑就是一個講國語的企業,「在南僑,我們都不知道彼此是那裡人。」
不分彼此,以誠信、品質、分享,建立堅實的利害關係人網絡,再經由創新性的多角化策略,南僑因此不斷擴展。而「以人為本」的企業精神與經營風格,也是南僑能夠獲得國外企業的信任,覓得策略夥伴引進關鍵性技術與資源,有效經由多角化達到快速擴張的原因。
回溯歷史,便能看出南僑引進策略夥伴的能力。
策略聯盟 擴大版圖
70年代,南僑與日本Mi Yo Shi技術合作生產烘焙用油脂產品;與新加坡南順集團合資成立南新食品,以此為基礎,自創「歐斯麥」餅乾品牌;後又與日本嬌盟技術合作,成立台灣嬌盟公司生產女性生理用品。
80年代,南僑與美國且士寶合資成立台灣旁氏,生產旁氏系列護膚保養品,蔚為流行時尚;再與美國寶鹼(P&G)合資成立寶僑家品公司,生產「好自在」系列用品。
90年代與美國Haagen-Dazs合資成立台灣喜見達,提供世界頂級冰淇淋服務;1996年,與頂新集團合資成立天津頂好油脂,並與德國Paulaner集團技術合作,在大陸投資上海寶萊納餐廳,揮軍中國大陸市場;1998年又與日本加藤吉技術合作,生產急凍熟麵,成為擴張兩岸市場的利器。
變動中找尋策略定位
引進關鍵性技術與資源固然困難,但更難的是這之前必須先看出新產品、新事業機會何在;最令人好奇的是,何以陳飛龍眼光如此精準?
「你不用想如何創新,應該想的是環境有什麼變動,而在這變動中,消費者現在的需求與潛在的需求有什麼變化,如何去滿足?」這樣一路觀察推論下來,「當具體思考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時,就會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找出的解答,就是我們說的『創新』!」
陳飛龍常注意四個環境構面的變動: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經濟、科技。「這四大構面的變化,決定你的策略定位。」他舉例,在蘇聯解體、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改革等一連串驚天動地的變化出現後,當時便應思考「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台灣的現況能不被打破嗎?」
陳飛龍就是經過觀察思考,痛下「捨棄現有的合作案」、「重訂發展策略」的決定,因而在大陸展開一連串的投資行動。
「就像水龍頭可能被關上,當中國崛起、成為最有能力的外銷國家時,水源就會跑到對岸。如果不事先應變,即使我們滿意現在南僑的成就,將來許多事業也會面臨關閉的危機!」
創新經營 跨海闢疆土
陳飛龍也以十分創新的手法在大陸創業。他在上海寶萊納餐廳投入600萬美元鉅資,開展了大陸民眾的視野。「當大陸同業一杯啤酒賣人民幣25元的時候,我們堅持一定要賣一杯65元,否則不會成功!」所有定位及經營手法都事先經過縝密的思考,「經過研究與思考,就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創新的源泉。」
但陳飛龍強調,所有的成功,最後的關鍵仍是信念與堅持。不論創新或是創業,他說,「相信自己的信念、徹底去做,才是k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