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5283_693276180731149_4038107888418553613_n  

今天你Facebook了嗎?
◎胡家華.李怡慧 陳盈竹
http://gcis.nat.gov.tw/Moderncom/
經濟部商業現代化雙週刊第84期


 「Hey!How about Facebook today?」什麼?什麼是Facebook?「Oh!Come On!」別當個外星人。目前在美國的大學生族群中,除了每日精采的大學生活,環繞在生活中的,除了Facebook,還是Facebook。根據eMarketer針對全美17~25歲的美國大專院校學生所做的調查顯示,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facebook.com的使用率都是的TOP 1,台灣民眾所熟知的MySpace及YouTube都只能屈居二位。「Facebook.com現象」正逐漸快速地由美國大學校園擴散至加拿大、英國、澳洲等,其不僅可說是一個優越的社群網站,甚至也許是未來的另一個網路巨擘。
強勢新生—Facebook上線

 「Facebook」本來是一本每個哈佛大學新生都會擁有的印刷小冊子,裡面包含新生的姓名、照片、主修科目、興趣…等簡單的個人資訊。哈佛大學印刷這本冊子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新生能盡量擴展自己的人際關係圈。

 Facebook.com的創辦人兼執行長,亦是最初網站架設者---馬克小子─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圖一),2004年時正是哈佛大學二年級的學生,在哈佛大學主修計算機和心理學,卻靈機一動想出了「線上版」Facebook的點子,除了本來要填寫的個人基本資訊以外,更要求每個哈佛學生提供自我介紹、嗜好、勵志名言、甚至是當學期所選修的課程名單…等更詳盡的資訊。他認為這是一個能夠讓哈佛學生更深入瞭解身邊的人及更容易建立和維持人際關係的方法。

 很幸運地,Mark Zuckerberg的點子得到一位曾擔任哈佛投資協會(Harvard Investment Association)理事長---Eduardo L. Saverin的青睞,並同意出資USD 1,000當作創始基金。朱克柏格只用了大概一個星期的時間,就建立起了名為「Thefacebook」的網站,於2004年2月4日在哈佛校園上線後,立即受到哈佛大學學生的喜愛,同月底,已有過半的哈佛學生完成了註冊。兩個月後,The facebook開放給哈佛大學以外的人士註冊,出乎意料之外地風靡了美國2,000多所的大學校園,並逐漸蔓延至加拿大、英國、澳洲等世界各地,促使會員人數直線向上飆長,並且吸引了各式媒體的目光。這股勢如破竹的氣勢讓一個僅限於哈佛校園內的線上社群系統「Thefacebook」在2005年8月23日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注目的社群網站「facebook.com」。
火熱竄起—強勢的成長率
 別懷疑,現今美國前十大大熱門網站已包含了成立才短短三年便已衝到第七名的Facebook。雖然在全球排名第6的熱門網站MySpace仍穩坐社群網站的龍頭,但是其成長率已經趨緩。Myspace繁亂的廣告和頁面,使用者已逐漸厭倦;這給了Facebook一個竄起的機會。Facebook於2005年的有效會員高達1,160萬人,截至 2007年7月底,人數已達3,400多萬,成長率高達193%,預估到2015年會達5,250萬人,會員成長非常驚人。

 網路市調公司ComeScore今年六月份的最新統計,Facebook網站上,年齡逾三十五歲之使用者激增。Facebook官方統計指出(圖二),2006年8月,在英國的點閱率達500萬,而加拿大的點閱率高達600萬,澳大利亞雖然起步較慢,卻也有將近150萬的點閱率。若以此三國的總人口數來推斷,人口較少的澳大利亞之點閱成長率,也絕不容忽視。

簡單清爽,專屬你的社會網絡
 使用者一連上Facebook首頁(圖三)馬上就能感受到與MySpace的差異,整個Facebook首頁就是簡單的登入功能,簡單的文字說明,重點就是告訴你這是一個讓你和朋友們聯絡交流的網站,沒有其他任何的廣告或是和你無關的內容,簡單的框架再配合樸素的用色,讓使用者感覺相當的清爽。而且對於該網站能為你和朋友們做些什麼,一目了然。

 登入後的頁面(圖四)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不管會員是在網站的那個連結或使用任何功能,頁面的基本架構都是一樣,非常地具有一致性,網頁最左邊是搜尋欄位及會員目前所選用的應用軟體服務,搜尋欄可讓使用者找尋同事、同學或採用更詳細的各種進階搜尋;而其下的各類應用軟體服務,目前Facebook提供的服務達5000多種,使用者可以從中自行選擇適用的軟體服務,被選的服務就會列在網頁左方搜尋欄位下面,方便使用。

 網頁上方的橫列便是Facebook的四個主要功能,分別是profile-展示會員個人的資料,包含活動狀態及所有的社會網絡,也可讓會員更新自己的最新活動資料;Friends-則幫會員列出所有的朋友,或可以依各種方式搜尋,也可更新自己的狀態等;Networks讓使用者能依地域、學校、工作場合等來找尋適合自己的社群並且加入;Inbox-是內部郵件,讓會員們能在網站內溝通,而不必透過外部郵件傳遞,能夠恰當地保護使用者的隱私。而網頁的中間部份主要是呈現內容;簡單版面設計,能讓新使用者不到十分鐘便了解如何使用Facebook. 更重要的是整個網頁就是呈現你一路在求學與工作中可能建立的社交網絡,並且提供很多的功能讓你可以輕易地和這些朋友們彼此分享近況。


獨特實用的基本社交功能
 可別以為除了版面風格外,Facebook就無其它特別之處了,事實上驚喜才正要開始呢,Facebook為網友設計了一些貼心的功能,讓會員與朋友間的聯繫、互動更為方便,在這裡為讀者介紹其中幾個有趣的:
Mini Feed ─ 自動化日記!
 在使用者的個人首頁上有一個稱為Mini Feed的區域(圖五),會自動詳細記錄你在Facebook上的一舉一動,這些記錄讓朋友們即使沒有見面或透過電話、電子郵件等聯絡,也能瞭解你最近的生活狀態。使用者可以自行決定那些行為願意讓他人知道,那些則不要,充份考慮到了使用者的隱私權。而使用者在Mini-Feed上的記錄,便成了News Feed的主要訊息來源。

News Feed ─ 朋友動態即時分享!
 每次使用者一登入Facebook,馬上映入眼簾的就是News Feed(圖六),其功能是將與使用者相關的朋友、主題社群在網站上的最新動態(也就是這些朋友等的Mini Feed)通知使用者,讓使用者一登入馬上就能了解到朋友們的最新狀況,典型的訊息如誰飛到哪裡去旅行了、誰和誰已結為好友了、或誰正在從事什麼事情等,皆能藉由News Feed得知,News Feed將相關資訊共分成十類,如狀態、關係、群組、事件……等,使用者可自行選擇哪些資訊是自己比較有興趣的,哪些是不願意收到的;當然你也可自行設定比較想收到或不想接收哪位朋友的訊息,透過News Feed,即使沒有見面、沒有透過電話或電子郵件聯絡,都可以隨時知道朋友們的最新動態,必要時,可以適時聯絡關心,真正是天涯若比鄰呢!

The Wall ─ 大家來留言吧!
 這是Facebook別出心裁的功能之一,對話牆(The Wall)是每個使用者個人資料上的一個區域(圖七),使用者可以在這裡公開地向朋友傳遞任何訊息,其朋友們也能夠在對話牆留言以和朋友溝通,對話牆的訊息是公開的,所有原使用者的朋友皆能夠瀏覽, 24小時,不分晝夜,有個共同的交流對話區。若要傳遞較私密的訊息時,則可利用個人信箱(Inbox)來傳送。

社群分類 ─ 讓你找朋友更方便!
 想想看,若你的朋友多達數十人或上百人時,每次要找一位朋友便要從Friend list中一個一個地找尋,豈不是太花時間了嗎?Facebook自動地幫使用者的朋友依群組來分類並且會自動把擁有最多朋友的群組排列於前,下次要找朋友時只要記得他是那個群組的,點進去就能快速地找到他了!同樣地他人瀏覽你的網站時,也可以很快地找到和其相關或其有興趣的朋友群。

Poke! ─ 敲敲朋友的肩膀!
 是否有時候很想聯絡朋友,但又懶得寫信呢?Facebook提供你“Poke”功能聯絡朋友(圖九)。一旦你“Poke”了某位朋友,下次對方登錄時便會知道你在找他,進而趕快與你聯繫!

 透過各種貼心設計,Facebook讓使用者輕而易舉地建立社會網絡,並且不用太費功夫便可和這些親朋好友彼此分享最新動態及對話,甚至也可以分享彼此的朋友,讓朋友與朋友間也可以自己建立朋友關係。更重要的是在這樣輕易建立的社會網絡時,也給使用者高度的隱私保護,每位使用者可以依著個人判斷,決定其公開分享的內容與分享程度,能夠讓使用者選擇性地分享個人訊息,上傳自己的生活照,參加所喜愛的社群,完全不用擔心會受到無聊的廣告及垃圾訊息的騷擾。沒有入口網站般花俏的首頁,也沒有多到不知讓人如何使用的功能,更沒有三不五時跑出來的廣告,Facebook回歸到社群網站最初的本質,認識朋友、交換訊息,緊緊地抓住了會員的心。

提供更多元的功能與樂趣的 Facebook Platform
    今年五月,馬克小子在其所舉辦的F8論壇中宣佈了震憾業界的消息,正式推出Facebook Platform,可以供所有有興趣的業者或個人在上面開發各種Facebook會員有興趣使用的工具。Facebook已經和65個不同的公司有類似的合作,而由玩家自由創意開發的小工具更是多不勝屬,其合作廠商幾乎包涵了業界各家知名廠商。光就這個觀點上來看,Facebook的策略就比MySpace要開放的多,而且更求新求變。

 馬克小子說Facebook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社交作業系統(Social Operating System),也就是讓其使用者能在Facebook上從事各種社交活動,比如聽音樂、看書評、玩遊戲、打網路電話、送精美禮物給朋友等;就如同微軟主導了使用者使用視窗系統的經驗一樣。這項新措施不但吸引許多開發商為Facebook增添新的服務,也讓Facebook能黏住使用者更多時間。至於和Facebook合作的公司,對其最大的好處便是能藉由提供服務而獲利。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6342139191108  

網路廣告的後起之秀:關鍵字廣告
作者 ◎郭冠廷
文章來源 經濟部商業現代化 第85期 http://gcis.nat.gov.tw/Moderncom/

何謂關鍵字廣告?

 關鍵字廣告,是一種結合搜尋引擎的關鍵字搜尋以及網路廣告的廣告模式。當網路使用者在搜尋引擎上輸入搜尋字串,此時搜尋引擎會將廣告主的關鍵字廣告帶出並顯示在搜尋引擎結果的頁面上,通常是上方或右方。下圖一以Yahoo!奇摩搜尋為例,使用者搜尋「數位相機」,則與「數位相機」相關的廣告資訊或網站連結會在畫面的上方與右方與搜尋結果同時出現。 

關鍵字廣告的特性

  關鍵字廣告的設計有一些成功的特性:

  1.有點擊才有收費:

 傳統的網路廣告是依照廣告被顯示的次數來收費。而關鍵字廣告的收費方式則是在使用者點擊關鍵字廣告(Pay Per Click, PPC)時,廣告主才需要支付廣告費用。若無使用者點擊該廣告則廣告主無須付費。這是關鍵字廣告受到廣告主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假設某家數位相機業者以每次點擊10元買下關鍵字「數位相機」,則當使用者搜尋「數位相機」,並由搜尋結果畫面點擊了該家數位相機業者的廣告,則該數位相機業者須向搜尋引擎業者支付10元廣告費用。

  1.有點擊才有收費:

 傳統的網路廣告是依照廣告被顯示的次數來收費。而關鍵字廣告的收費方式則是在使用者點擊關鍵字廣告(Pay Per Click, PPC)時,廣告主才需要支付廣告費用。若無使用者點擊該廣告則廣告主無須付費。這是關鍵字廣告受到廣告主歡迎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假設某家數位相機業者以每次點擊10元買下關鍵字「數位相機」,則當使用者搜尋「數位相機」,並由搜尋結果畫面點擊了該家數位相機業者的廣告,則該數位相機業者須向搜尋引擎業者支付10元廣告費用。

  2.廣告費用由業者出價:

 傳統的網路廣告以廣告橫幅為例,是由網站業者決定在哪個位置上所出現尺寸多大的廣告橫幅,廣告主須支付多少費用。有別於傳統的網路廣告,在關鍵字廣告上,使用者單次點擊該關鍵字廣告需付多少廣告費用,由廣告主出價,出價的高低將會影響到該關鍵字廣告在搜尋結果頁面的排序。

  3.根據廣告費用高低排序:

 如同上一點所提到,廣告主出價單次點擊廣告費用高低將會影響到該關鍵字廣告在搜尋結果頁面的排序。例如,如果「手機」這個關鍵字廣告排序在第二位每次點擊需要付10元,某手機業者的排序要第一位則必須要出價高於10元。除了這樣的機制之外,廣告主還可以設定每天的預算,如果廣告主設定的金額是105元一天,廣告排序在第一位,以每次點擊需要花費10.5元為前提,關鍵字廣告被點10次的話,廣告排序在第一位就會自動被拿掉了。

 再者,如果廣告主設定的是1050元,則該廣告排序在第一位的時間就會一直持續到被點擊100次,才會被拿掉。如圖二、圖三所示,圖二為在Yahoo!奇摩上搜尋「手機」的結果,圖三為隔日再次搜尋「手機」的結果。可以發現原本排序第一位的廣告不見了,由原本的第二位取代之。 

關鍵字廣告的大幅成長

 關鍵字廣告的營收金額從2000年佔所有網路廣告的1%成長到2001年的4%,2002年再度成長到將近四倍的15%,2003年再增加一倍多成為35%,2004年迄今則維持在40%以上。而關鍵字廣告的營收金額也從2000年的1億美元成長到2007年的80億美元,預計在2011年時會再成長一倍成為160億美元。

 圖四與圖五為美國互動廣告局2007年5月所發表轉載自eMarketer的資料。圖四顯示,關鍵字廣告從2000年迄今營收佔全部網路廣告比例的歷史資料以及到2011年的預測資料。圖五顯示,關鍵字廣告從2000年迄今營收狀況的歷史資料以及到2011年的預測資料。 

關鍵字廣告的大幅成長主要有以下的原因:

  1.關鍵字廣告,讓廣告費用花在刀口上:

 關鍵字廣告使用的情境是由使用者主動搜尋關鍵字,在搜尋結果的頁面再跑出相關廣告,這些廣告通常與使用者的意圖或需求有關聯,像這樣子使用者主動找需求(廣告),廣告主主動給需求(廣告)的模式大幅提升了廣告的點擊率

  2.關鍵字廣告,讓廣告主更願意在網路上作廣告:

 關鍵字廣告的點擊率高達5%以上。比起傳統的橫幅廣告點擊率不到0.1%,其效果更能獲得廣告主的信任。加上關鍵字廣告的付費方式是網路使用者有點擊,廣告主才需付費,會讓廣告主更願意投入。

  3.中小企業、微型企業投入:

 傳統的電子或平面廣告費用昂貴,大部分的中小企業、微型企業無法負擔。而關鍵字廣告門檻很低,只要九百至兩千元就可在網路上刊登廣告,很受到想要推銷自己卻無法負擔巨額經費的廣告主歡迎。因此,對網路廣告來說,關鍵字廣告的收費方式可以說是另闢了一塊新的網路廣告市場。

  4.網路上另開視窗的彈出式廣告(Pop-up或Pop-under)遭夾殺:

 2003年,因應網路使用者不希望有彈出式廣告,微軟、Google、AOL分別提供網路使用者阻絕彈出式廣告的機制或工具。廣告主因而由購買彈出式廣告被迫轉向購買關鍵字廣告。

企業如何善用關鍵字廣告

 企業要如何善用關鍵字廣告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呢?以下有幾個方向可以參考:

  1.目標客群的定位

 企業要投入關鍵字廣告,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的產品客群在哪,才能更精確地作好關鍵字的選擇。以販售衝浪板的企業為例,可以選定客群為「喜歡衝浪的玩家」,如此便可選定「衝浪板」或是可以衝浪的景點例如「墾丁」,或者是衝浪的名人「杜克卡哈那莫庫」(Duke Kahanamoku)等,以目標客群有可能搜尋的關鍵字作為選擇的考量。

  2.熱門關鍵字的善用

 善加利用熱門關鍵字也是一個很好的關鍵字廣告策略。例如台灣旅美棒球明星「王建民」,每當在美國大聯盟球季進行中,「王建民」就會成為熱門搜尋的關鍵字。與棒球相關產業只要資金足夠,就可以去競標該關鍵字的廣告順位,藉由熱門關鍵字快速達到廣告效果。

  3.尋找冷門關鍵字

 企業也可以找一些冷門關鍵字,有時候也可以達到低的廣告費用、高點擊率的效果。例如,選擇一些相關的品牌或產品型號為關鍵字,因為當使用者輸入這些關鍵字代表其對於該品牌或是該產品已經有一定程度的好奇或需求,所以點擊率會更高。

  4.考量企業自身所要達到的廣告效果

 企業在投入關鍵字廣告時,也必須注意到的是企業本身所想要達到的廣告效果是什麼,依此再去決定使用關鍵字廣告的策略。一般來說,企業投入關鍵字廣告所想要達到的廣告效果有三種:

 (1)品牌的宣傳:

 有的企業並不是真的需要使用者去點擊該廣告,而只是希望品牌的曝光率提高,讓人對這個品牌留下印象,以此為目的時就必須注意所選擇關鍵字的瀏覽次數,也就是該關鍵字被搜尋的次數。例如前面圖二所示,搜尋關鍵字「手機」,第一位的關鍵字廣告就是品牌的宣傳。

 (2)廣告頁面的傳遞: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37  

推文網站 發揮WEB2.0精神

 
更新日期:2008/05/05 09:30 
【中國時報 張舒婷高雄報導】

 身處於資訊爆炸的年代,常不知哪裡有好看的文章?雖然網路上有不少精彩作品,但這些篇章也容易被淹沒在成千上萬的討論串中,無法被網友們注意,自然未能獲得應有的好評,「推文網站」解決了這樣的困擾,更將網路時代所標榜的「Web2.0」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

 

 何謂「推文」?最早的推文功能應追溯自bbs,當你讀了某篇文章後,不論是產生共鳴想推薦,或是直接批評,也可能是想和作者、其他推文者進行討論,但沒有打算發表長篇大論的內容,也許只是說一聲「推」(表示推薦作者文章或其論點),或針對文章內的疑點提出一個問句,當然也可能是發表寥寥數字的評論,便可按特定按鍵,選擇使用推文。

 

 現在推文的場域更多,除了bbs外,網路上也出現各種推文網站,介面比bbs更簡單好用,看完文章後,直接按一下「推薦」便能給予回饋,不僅讓網友們推薦自己所喜歡的文章,使用者也能發表簡單的意見,或針對文章進行註解,不但能和其他人分享自己喜歡的內容,見到推文數多的文章,也可以點進去看看,了解一下網友們正在關心什麼話題。

 

 大家比較熟悉的推文網站,除了國外的和新聞網站外,國內最有名的莫過於「黑米」、「funP推推王」、「My Share」以及「你推我報」等推文平台,其中剛滿1歲的funP推推王最受矚目,它不僅是熱門文章的集散地,和其他推文網站不一樣的是,使用者可在不另外開連結的情況下,輕鬆讀取許多影音圖片等資源。

 

 這些讓使用者推薦文章的網站固然符合網路「Web2.0」跨界分享的精神,但也可能被有心人士操弄。有些作者為了製造自己所寫文章高人氣的假象,會申請另一個帳號,使用推文大力推薦己身作品,之前在黑米、funP皆發生過類似事件,引起網友質疑網站的公信力。

 

 如何在捍衛言論自由的前提下,對推文網站進行把關,不淪為特定人士操弄某議題、事件的工具,是網站管理者不變的努力方針。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917  

2008/05/05 
作者:黃紹麟

每一次有人向這個Widget網站「叫貨」的時候,就應該產生一定的收益。

◎新興的名詞:Widget

Widget,這個繼部落格(Blog)與社交網絡(SNS )之後開始廣受注意的新興名詞,目前似乎沒有甚麼適當中文翻譯方法。如果要按照字面上的意思翻譯成「小工具」或者「小玩意」,總覺得有那麼點奇怪,也似乎無法說明這個東西的實際功用與影響層面。

在許多部落格上,特別是獨立架站的部落格,在左邊或右邊的邊攔( Sidebar )很容易看到一些花花綠綠的小玩意。有的是漂亮的時鐘,有的是精美的小遊戲,有的是天氣預報,有些是即時新聞。這些佔用版面不大但功能眾多的小玩意,就是Widget的一種。

當然,還有下載到電腦桌面或手機上的Widget,或是從微軟,Google ,雅虎等網站上選擇後安裝到個人首頁或個人空間上的Widget,不過這些並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本文想探討的是獨立架設Widget網站提供別人使用的。讀者可參考這個網站:http://Widgetbox.com

何以這些Widget比較多的出現在自行架設的部落格網站上,而不是使用大型部落格服務供應商的部落格上(例如無名小站,或者網易博客)?因為許多部落格服務供應商不開放使用Javascript,而Widget大半都是需要嵌入Javascript到部落格上才能運作的。

此外,設置Widget需要一些技術知識,普通網民要搞懂如何在自己個人部落格上安置Widget需要不少學習。而自行架設個人部落格網站者大半對技術較不陌生。此種困難度雖然形成障礙,但並不妨礙Widget 在國外網際網路的普及,提供Widget服務的網站依然大量出現。  

Widget在國內沒那麼熱門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國內網際網路環境並不容易讓一般網民獨立架設部落格網站。在美國,從申請網址到租用主機到啟用系統與付款,全部能線上完成。第二,國外很多部落格服務供應商也開放內嵌Javascript,更加大Widget被應用的可能性。

◎Widget服務的運作方式  

Widget網站經營者提供各種功能的Widget,網民如果想將這些小玩意放置到自己部落格上,就把相對應的Javascript複製拷貝到自己部落格上。當部落格頁面被瀏覽,程式會被執行,到原先提供Widget的網站上去截取相對應的Widget之後,傳送到這個頁面上顯示出來。

這就是Widget的執行原理。經營Widget服務的網站就好像大型的倉庫一樣,有人來電話叫貨就把貨送出去,最終貨品陳列在街頭巷尾的商店貨架上。問題是,倉庫本身並不會有甚麼人去逛。於是這形成了一個經營上的吊詭:Widget服務供應商的網站本身沒甚麼流量。

流量都到成千上萬的部落格網站上去了。Widget服務供應商的頻寬成本全部用在輸送Widget到大小部落格上。根據筆者自行經營Widget服務的經驗,「叫貨」量排名前30% 的部落格,其「叫貨」次數佔全部「叫貨」次數的90% ,與傳統的80-20 法則相接近。  

筆者嘗試經營的Widget網站網址如下:http://www.rankwidget.com

這個小玩意功的能是,顯示他被擺放的部落格網頁上其Alexa 排名或者是Google的Pagerank數字是多少。經營半年,全盛時期一共有大約五萬個網站在使用,每日Widget輸送量達到20萬。(之後因為開始導入廣告模式,流量大減剩下三分之一,輸送量約每天 6萬)

這種偏向小眾的Widget可預期不會太多網民使用,有20萬日輸送量還可以。關鍵是這網站(rankwidget.com)本身訪問量極低,每天PV點擊量不到一千。原本「倉庫」就沒法期待有太多人來逛。問題是經營這樣一種新興應用要靠甚麼賺錢?頻寬成本可是很紮實的每月開銷。

◎經營Widget要靠甚麼賺錢

這裡可看到Widget實際運作情況:http://english.digitalwall.com ,進入後在畫面的左下角。您會發現您的瀏覽器試圖彈窗帶廣告出來,而當您把滑鼠移到這個Widget上面的時候,會有浮出來的對話泡泡廣告,這些都是筆者嘗試的Widget營利模式。(泡泡廣告目前停止了)

在Widget每日顯示 6萬次情況下,彈窗廣告被顯示2500次(大部分瀏覽器預設阻擋彈窗廣告,使顯示次數大幅下降);滑鼠移過Widget時顯示對話泡泡廣告約2500次,廣告點擊率僅0.2%。以目前美國 CPM或 CPC廣告價格計算收入,筆者身為widget網站經營者真的要餓死。

思維的方式很簡單,每一次有人向這個Widget網站「叫貨」的時候,就應該產生一定的收益,因為每次「叫貨」都會發生頻寬成本。於是廣告模式就成為可行的嘗試方向。然而,對於部落格的主人來說,用了這個Widget就會帶來擾人的廣告,很多人寧可不用。

這真是個有理說不清的網際網路商業環境,使用者根本不管你有甚麼經營成本。筆者在導入彈窗廣告模式的時候,英文部落格世界掀起一陣叫罵聲。後來改用比較溫和的泡泡對話廣告模式,這雖然是個大創新(似乎沒發現有人這麼試過),但是收入實在太少了。

筆者對於Widget的營利模式仍在探索當中,算是走在世界比較前頭的。隨著社交網絡服務蓬勃發展,由Facebook帶頭都在朝向Open API的路子前進,未來Widget的發展也會從部落格上繼續擴張到社交網絡服務上。怎麼幫這個新興服務找營利模式,也就變成很有趣的課題了。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36-100s  

【2008/05/03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經濟日報╱▉蔡翼擎


南僑集團從產製肥皂起家,跨入美容用品、油脂、餅乾、冰淇淋、冷麵團、冷凍熟麵市場,再跨足餐飲業,不斷蛻變壯大;經營版圖並由台灣快速擴展至中國大陸,其中會長陳飛龍的創新能力與創業精神,扮演一股重要的推力。

如何做到今天的成就?陳飛龍說,「南僑的成功,是一些小事情串起來支持了企業」。但客觀來看,他腦中的小事,其實是管理上至難的大事。

企業精神 以人為本

南僑集團成立至今56年,其中41個年頭,他擔任領導人,若一定要他解析南僑集團的成功因素,他第一個提到的是「以人為本」的企業精神。

陳飛龍表示,經營企業要訂規則,他的父親─南僑創辦人陳其志,認為企業經營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人為本」,事業才能獲得社會的支持,也才有成功的機會。

讓他印象深刻的一個往事,是他父親在企業成立的第一天出門推銷,在當時台北附近的三張犁賣掉一箱肥皂,第二天卻一箱也賣不掉,回家途中,他父親繞道去探詢昨天向他進貨的雜貨店,了解肥皂好不好賣,雜貨店老闆一見面就說一塊也賣不掉,希望能退貨;他父親沒有意見的接受了退貨要求。於是,南僑開業的第二天就遭遇到「早上一箱肥皂出門,晚上兩箱肥皂回來」的窘況。

陳飛龍帶著淡淡笑意,說父親是「讀書人作生意,本著讀書人的精神」,但這箱被拒絕的肥皂,卻是日後讓南僑在台灣市場建立高知名度、而且至今維持不墜的產品。

堅持誠信 打下江山

從創辦開始,南僑就一直身體力行「以人為本」的信念,諸多經營作為都奠基於這個信念。陳飛龍指出,南僑是一個財務公開的企業,沒有私密性的財務資訊,產品成本、費用控制、企業營運幾乎透明,「股東相信你、員工了解你、社會認為你有誠信,這樣生意才能作得好。」如果信念是正確的,即使碰到挫折,堅持下去還是會成功,就像被退貨的南僑肥皂,不屈不撓的堅持誠信與品質,終究為南僑打下了江山。

陳飛龍提到,以前的企業都是地方性的,而他父親是南洋華僑,祖籍福建,講的也是閩南語,但在台灣創辦事業,第一天開張便要求所有成員講「國語」。陳飛龍母語既是閩南語,當然台語「嗄嗄叫」,但他走到那裡,大家都跟他講國語,因為大家的印象裡,南僑就是一個講國語的企業,「在南僑,我們都不知道彼此是那裡人。」

不分彼此,以誠信、品質、分享,建立堅實的利害關係人網絡,再經由創新性的多角化策略,南僑因此不斷擴展。而「以人為本」的企業精神與經營風格,也是南僑能夠獲得國外企業的信任,覓得策略夥伴引進關鍵性技術與資源,有效經由多角化達到快速擴張的原因。

回溯歷史,便能看出南僑引進策略夥伴的能力。

策略聯盟 擴大版圖

70年代,南僑與日本Mi Yo Shi技術合作生產烘焙用油脂產品;與新加坡南順集團合資成立南新食品,以此為基礎,自創「歐斯麥」餅乾品牌;後又與日本嬌盟技術合作,成立台灣嬌盟公司生產女性生理用品。

80年代,南僑與美國且士寶合資成立台灣旁氏,生產旁氏系列護膚保養品,蔚為流行時尚;再與美國寶鹼(P&G)合資成立寶僑家品公司,生產「好自在」系列用品。

90年代與美國Haagen-Dazs合資成立台灣喜見達,提供世界頂級冰淇淋服務;1996年,與頂新集團合資成立天津頂好油脂,並與德國Paulaner集團技術合作,在大陸投資上海寶萊納餐廳,揮軍中國大陸市場;1998年又與日本加藤吉技術合作,生產急凍熟麵,成為擴張兩岸市場的利器。

變動中找尋策略定位

引進關鍵性技術與資源固然困難,但更難的是這之前必須先看出新產品、新事業機會何在;最令人好奇的是,何以陳飛龍眼光如此精準?

「你不用想如何創新,應該想的是環境有什麼變動,而在這變動中,消費者現在的需求與潛在的需求有什麼變化,如何去滿足?」這樣一路觀察推論下來,「當具體思考如何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時,就會碰到不能解決的問題,而找出的解答,就是我們說的『創新』!」

陳飛龍常注意四個環境構面的變動:政治法律、社會文化、經濟、科技。「這四大構面的變化,決定你的策略定位。」他舉例,在蘇聯解體、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改革等一連串驚天動地的變化出現後,當時便應思考「對台灣的影響是什麼?台灣的現況能不被打破嗎?」

陳飛龍就是經過觀察思考,痛下「捨棄現有的合作案」、「重訂發展策略」的決定,因而在大陸展開一連串的投資行動。

「就像水龍頭可能被關上,當中國崛起、成為最有能力的外銷國家時,水源就會跑到對岸。如果不事先應變,即使我們滿意現在南僑的成就,將來許多事業也會面臨關閉的危機!」

創新經營 跨海闢疆土

陳飛龍也以十分創新的手法在大陸創業。他在上海寶萊納餐廳投入600萬美元鉅資,開展了大陸民眾的視野。「當大陸同業一杯啤酒賣人民幣25元的時候,我們堅持一定要賣一杯65元,否則不會成功!」所有定位及經營手法都事先經過縝密的思考,「經過研究與思考,就會有自己的想法,這也是創新的源泉。」

但陳飛龍強調,所有的成功,最後的關鍵仍是信念與堅持。不論創新或是創業,他說,「相信自己的信念、徹底去做,才是key!」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