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20655sadasdas2312a137  

 

經營思維/提建議的關鍵時機

2015-04-10 03:42:50 經濟日報 劉順杰

東周時代,法家的代表人物韓非子雖然口吃,因為論述中的「法」、「勢」、「術」具備核心價值,受到秦始皇的重用。他在說難篇中指出:遊說能夠成功, 往往不在於遊說者本身的才智和表達能力,或能不能毫無顧忌把建議完整表達,而在於遊說者能不能充分瞭解遊說對象的心,然後用適合的話,讓對方願意聽、喜歡 聽和不受其他人影響(照著做)。

換言之,要達到說服的目的,首先要讓對方相信自己,才有表達的機會。接著用對方聽得懂且可接受的方法,取得對方認同,既不能對牛彈琴、自說自話,更不能雞 同鴨講,不顧對方感受和真正的需求。再則,聽建議的人,通常位階比較高,位階愈高、自視愈高,不靠技巧,光講道理不一定有用。更何況還有其他的人,會在明 裡暗裡介入,提出其他建議。

韓非子還認為:聽建議的人,有時受到情境影響,表面贊成、內心反對,或內心贊成、表面反對,這時候提建議等於沒用。畢竟直接指出決策是錯誤的決定,等於說聽建議的人是笨蛋,器量小的當然不會聽下去。想要建議被採納,除了準備充分,選擇對的時機和對象是重要關鍵。

列子說符篇記載:魯國的施氏有兩個兒子能夠學以致用,一個有學問,一個懂兵法,分別到齊國和楚國求官,都受到重用。鄰居孟氏心生羨慕請教,要他的兩個兒子 仿效。於是有學問的兒子到秦國求官,秦君認為仁義治國會亡國,被判宮刑;學兵法的兒子到衛國求官,衛君認為強武會引來大國注意,被判刖刑。孟氏父子很生 氣,認為施氏騙他們;施氏回答說:你們所學的和所做的沒錯,結果不同,是時機不對和對象不對的緣故。

有時企業領導者會無奈表示:都是自己在想辦法,主管們都不提意見。唐太宗也遇過相同的問題;貞觀15年,唐太宗問魏徵:為什麼朝廷大臣都不談論國事?魏徵回答:就算陛下願意虛心接納,還要大臣有「膽略」(有膽子又有腦子)。

魏徵為此解釋:表達能力不好的人,怕辭不達意被誤會;只想明哲保身的人,認為沒事最好,無心給建議;膽小的人怕得罪人,不敢提建議;心直口快的人,怕發生 衝突誤會,乾脆不提建議;關係不夠親的人,擔心被懷疑,不提建議;高階的人不想為了「理念不合」,造成位置不保,更不會提建議。

在官場和業界,還有兩種人不想提建議:一種是雖然想提建議,根本沒機會(管道);一種是曾經提建議,卻被「吃案」,領導者根本沒聽(看)見。願意提建議的人,多少會有想法,如果不被重視,還得罪老闆,乾脆閉上嘴巴「投其所好」,大家一起快樂過日子,總是比較划算。

有智慧的領導者,下達重大決策,不會受主觀意識和喜好影響,對不一樣的意見,不會流露不開心的表情或直接斥責。重視部屬建議不僅代表尊重,還可以了解部屬的才能,讓決策更加完備周全,真的是好處多多。

(作者是易群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資深顧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