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0060_665880636804037_1201236905_o  

【撰文/侯建良】 2014/04/01

許多年前,一位外系的研究生在我一門大學部選修課中的期末報告裡給了我一個學期終了的回饋:「…希望老師可以將過去好的報告提供給大家參考,這樣大家才知道該如何把報告寫好...」。一個研究生給了我這樣的建議,真的著實讓我失望,當時的我洋洋灑灑地再對她「曉以大義」;不過,還算值得慶幸的是,她願意再回信告訴我她發現她自己心態的不對。

在我研究所階段,我不太喜歡指導教授告訴我太多明確指令、告訴我該怎作(尤其是一步一步的執行細節),因為那會讓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很沒有成就感、感覺自己僅是一個遵循明確指令與規範的執行者、而不是一個任務的發揮者。若我因指導教授清楚且完整的指令而將任務完善地完成,那也可能只是代表指令給得好、而不是我作得好。

在我自己指導學生的過程中,我常叨唸學生「不夠用心」,尤其當我感受到對方不夠願意試著從「不清楚」中先用自己的努力與積極去釐清適當的作法、不夠願意從錯誤中去練習自食其力(包含主動提出詢問)找出路。每每遇到該用「腦」、用「心」的任務時,有些人第一時間就把它們以「我不知道怎作」、「很難」的心態來面對、第一時間就是想要尋求範本或明確指令來「參考」或「學習」。而這所謂的「參考」、「學習」往往只是好聽的說詞,事實上,這大多只是想要「依樣畫葫蘆」、「省時省力省思考」的藉口罷了。

多年的經驗讓我知道,當學生「參考」或「學習」學長姐的論文、報告或範本時,往往會產生一種後果--就是將範本當填充題來處理。也就是挖掉範本中不適之處、補上適合自己當下狀況的內容;而不是試圖釐清範本的精髓、重新以自己的想法重塑自己專屬的內容。

在職場中,執行任務的過程亦然。「…我想要把任務作好,所以我想要拿過去好的範本、案例參考與學習...」,偷懶心態就這樣很官冕堂皇地被合理化了。有範本、案例可參考固然輕鬆、簡單,但從未知與模糊中釐清一些執行工作的重點,更是學習與成長的本質。除此之外,以自己努力摸索的過程去經營、發揮任務的細節,往往能獲得更高的成就感。

每次參加系上舉辦的師生座談會,我總是感慨萬千。在這類的師生座談會裡,常常聽到學生「希望學校可以…」、「希望系上應該…」、「希望老師能夠…」這類的語言。每次在座談會裡,聽著學生所發出的心聲,我真不知道該正面地認為學生很懂得「取」、還是該負面地認為學生只懂得「取」。在學習的情境裡,若學習者只看到如何被動地等著「取」,而忽略付出、忽略自己可以主動去作的事其實比自己所以為的更多,那實非學習、也實非在發揮自己、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與角色。更重要的是,學習者對學習環境諸多堂而皇之的期待與要求,很多時候只是掩飾自己學習動機與心態的不足、但實難掩自己學習動機與心態的偏差。

透過「取」、「期待別人」(或甚至「要求別人」)的過程往往可以讓任務變得簡單;越簡單的事固然容易執行,但收穫往往也越少、成就感也越少。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78;訂閱管理雜誌電子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