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月ゆめ.jpg

建立標準 共享經濟新挑戰 2017-04-13 05:25經濟日報 吳育宏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最具代表性的廠商之一Uber,在進入台灣市場四年一直無法取得合法執照,並累積超過10億元的罰金之後,被迫在2017年2月暫停在台灣的叫車服務。

雖然台灣主管單位嚴格把關的是「私家車」,對於「計程車」營業項目採取開放的態度,但是在共享經濟的機制下,Uber著眼真正龐大的閒置資源還是在私家車,使得雙方終究無法取得共識。

市場機制與政府法規看似兩條沒有交集的平行線,其實有一個共同目標:改善生活品質。有需求和供給就會形成市場,而且「活絡資源」已經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軸,這是政府與業者都必須有的認知,縮短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則是雙方共同的責任。

Google把全球的資訊整合起來提供給需要的人,成功活絡了「知識」這份寶貴的資源,創造出市值5,000億美元的企業(台積電的三倍以上),這是「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我認為它也算是共享經濟最早的原型。而全球每年的汽車銷售量有9,000萬輛,已經在道路上的汽車更有超過10億輛,這個龐大的資源(資產),毫無疑問存在許多效率改善、價值提升的空間。

在美國,福特(Ford)透過旗下的信用貸款公司,讓數萬名汽車信貸客戶將自己的汽車,短期出租給篩選過的駕駛人,作為貸款費用的減抵;在韓國,設立在濟州島的企業SOCAR,透過App串聯起需要用車但是沒有預算買車或養車的族群,提供汽車共享服務;在日本,日產汽車(Nissan)以迷你型的電動車「New Mobility Concept」來提供汽車租借服務,同樣減少了私家車使用成本過高的問題。全球各國正在發展的「Car sharing」機制,不僅是企業商業模式的競爭,也是政府執行力的競爭。

人類早期的工業革命,多是由於動力或生產技術的突破而來。然而在工業4.0和物聯網時代,許多應用的科技相對成熟,已經不再是產業發展的瓶頸。如何打破僵化的法規限制,如何建立統一的產業標準,如何改變舊的使用者習慣,這些才是創造新市場、新經濟的真正挑戰。

(作者是威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業務協理,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iant 的頭像
    valiant

    SharE KnowledgE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