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彥…引進矽谷精神 點燃新創火苗
2017-06-20 03:10經濟日報 朱永光
前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走過台灣科技產業轉型的關鍵時刻,經歷產業典範從個人電腦轉移至智慧手機,並且引入矽谷創新經濟模式到工研院。持續在業界扮演業師(Mentor)的他,孕育許多的新創團隊。然而,台灣究竟如何才能真正點燃如同矽谷精神的創新火苗?
老將帶新人 一棒傳一棒
「台灣正需要老一代給新一代舞台與機會,這樣就能交棒與傳承下去,台灣的科技與經濟發展才能生生不息;國家也才能靠這股新興的新創產業進而轉型成功,打造國家的競爭力。」為台灣的轉型契機,蔡董給了這樣的答案。
過去,台灣歷經農業轉型工業、工業轉型科技產業的產業轉型階段,創造台灣經濟奇蹟,前行政院長孫運璿與前經濟部長李國鼎是產業轉型重要的推手,蔡董認為,當年他們創立工研院並引進創投制度,這就是矽谷的精神,帶動產業的蓬勃發展,扶持台積電與聯電兩大晶圓大廠,創造了台灣半導體傳奇,也共同見證工研院在台灣產業開枝散葉的能量。
「我們都是受益者,要再把棒子接起來,傳承給新世代。」因為這樣的起心動念,蔡董召集過去20~30年從工研院分拆(spin-off)成立的公司,包括台積電、聯電、聯發科等,或曾經接受過工研院資助的團隊們,目前這些工研院子弟兵們也成長茁壯了,不是成功企業主,就是產業高階專業經理人。
2016年,「台灣工研新創協會」在蔡董的催生之下成立,借鏡矽谷精神,讓創新的光與熱再度燃起,由上一代企業家協助年輕人創業,一棒接一棒的傳承,帶動產業老將投入支持新創的行列,輔導新創事業創業,同時,搭起台灣創業家與政府溝通橋樑,建設台灣成為華人創新創業中心的基地。
推動台灣創新創業,除了靠「人」的資源之外,還要有「資金」的投入,於是,一群由同樣背景的工研院畢業生組成「台灣工研群英基金」。
創新活力 事業體換腦袋
蔡董發現過去工研院在訪查新創團隊時,大多數都是技術背景出身的創業者,不一定懂行銷與財務,因此,協會平台可扮揮「Mentor Network」的角色,整合外部資源,基金平台則是可發揮「Angel Network」的角色,挹注創業資金,投資新創團隊。
蔡董透過協會平台及基金平台持續凝聚各界有心人士並耐心育成,目的就是要讓創新活力源源不止,為年輕人創造更多的舞台。
不過,蔡董坦言,「台灣創業環境現在變差很多。」為何無法形塑如同矽谷創新創業的 系統?他認為,文化是關鍵因素,矽谷的精神就是不斷創新,持續讓事業體換腦袋,大家都看到矽谷打造了科技鉅子Apple、Google、Facebook,而從Google併購的案例,更可以看到矽谷創業家找尋創新的能力,最後帶動產業的變革。
此外,許多成功創業家與創投的持續投入資源,讓過去成功的創業經驗傳承下去,他們在矽谷是「創造舞台,而不是創造講台。」
反觀台灣,大部分成功創業家,還站在第一線,堅守著自己的本業,不積極投資年輕人,缺少了接棒的能量,這樣的現象是台灣產業轉型需面臨的課題與挑戰。
結伴創業 要做出差異化
「一個國家能成功轉型是靠新創。」蔡董認為,在台灣,個人電腦公司要成功轉型為手機公司,有一定困難,但是,如果創新創業能在台灣形成強而有力的一股力量,國家轉型就容易了,一定可以翻轉台灣,再創奇蹟。
「我們這一代要留給下一代什麼?」死於芝加哥瘋人院的一位老人在「瘋子遺言」中,闡述著財產微不足道,保留給下一代是田野的花朵、垂釣的河塘、滑水的冬野等美好景象。這些話觸動著蔡董的心,他思考著上一代留下來的高科技,除了網際網路,還需要一股影響世代的關鍵力量。
蔡董呼籲著新一代創業家要有「差異化的競爭力」,還要有「不怕失敗的勇氣」,更要懂得「結夥伴創業」,並厚實行銷及財務管理能力。另一方面,他要鼓勵更多人點燃創業火種,讓創新之火延續下來。
2016年,蔡董因長期發展科技引領產業升級,與培植人才不遺餘力,獲得前總統馬英九頒贈二等景星勳章的肯定。我們更可以在《風雲行動者》一書看到蔡董一生致力於產學整合與創新創業的奉獻。
過去,在他主導之下引進矽谷新創精神與模式到工研院,在台灣創造50多家新創公司,退休後的他仍不改其志,孕育了「台灣工研新創協會」與「台灣工研群英基金」兩平台的成立,在業界持續扮演舵手,同時,他也積極號召更多老將站出來,力挺年輕世代,讓台灣從代工稱王能逐步轉型成為創業稱王。
(作者是美商中經合集團董事總經理,本專欄隔周二刊登)
前工研院董事長蔡清彥認為,矽谷精神是孕育出Google這些創新企業的基石。 本報系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