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0 03:40:20 經濟日報 張威龍
企業管理不外乎就是在「管人」及「管事」。企業各種活動是「事」,而執行管理功能則是「人」,換言之,企業的「事」能否竟其功端看管理者能否讓「人」貫徹管理的各種功能。因此,我們可以說企業功能就是管理者的「做人處事」是否成功。
「做人」在西方就是指領導統御,西方管理思維強調,管理者要具卓越影響力,要指揮、監督員工,要訂定規章、制度使員工負責任與守紀律,糾正其怠慢及偏差傾向,主觀的把自己的意志加諸別人,使別人對他的意志,轉為服從、信仰、敬重與忠誠合作。
但問題是管理者個人能力過於「突出」會限制人才能力的表現,進而引起人才的不滿與怨恨,最終忿然選擇離開,這與企業求才若渴的願望背道而馳,管理者也會陷入事倍功半、吃力不討好的尷尬境地。
這就是為何許多企業管理者都受過西方管理哲學的薰陶與教育,但企業成功的例子卻遠少於失敗的例子 。
《道德經第8章》提及:「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意思是:真正的完善,就如同水一樣。水善於恩澤萬物而不與萬物競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因此,水是最接近於道的。
老子認為,水常常處於低窪、陰晦的地方,而正是由於水處於這樣低下的、為常物所不願意處的位置,才使萬物皆受其恩澤,也正是因為水與世無爭,甘於處下的特性,使其不知不覺地成就了自我——萬物沒有一樣是能夠離開水的恩澤的。
因而只有管理者願意處於低位,虛懷若谷,員工才會接近他,願意暢所欲言,員工才能夠各盡其能地來幫助他。
只有具清澈如水的心境,不執著於己見,更不執著於外物,看問題才能更透徹,也才能解決各種複雜問題。
出於無私的博愛之心,對員工一視同仁,公平對待,培育能才;以善言代替責罵,以獎賞代替懲罰,更要言行一致。
鼓勵員工參與目標訂定與決策、策略規劃、團隊合作並做到賞罰分明,使所有員工信服。
管理者隨機處變,凝聚員工向心力,員工就會自動自發地發揮所長。
管理工作的核心在於「獲取人心」,而不能僅僅只指望對事不對人的冷酷規章制度。冷冰冰的法規缺乏人情味,在長期高壓的管理之下,很難指望員工在誠惶誠恐、忐忑不安的畏懼心境下,還能夠激發全部潛能和熱情並產生創造力。
管理,要像水一樣,絕不和環境做無謂的對立,亦絕不放過環境所給予的一切機會,水是與世無爭的,正是因為無所爭,故沒有人和他爭。
員工樂意接近與跟隨他,管理者又怎麼會受員工的抱怨呢?
老子《道德經第22章》,更提及「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意指,不自我吹噓,反能顯明;不主觀臆斷,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吹捧,反能得到功勞;不驕矜自負,所以才能出人頭地。
正因為不帶著貪念、不爭,所以員工願意追隨他,為他盡心盡力發揮所長共同努力達成公司目標。
(作者是崇右技術學院經管系教授,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