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  

【經濟日報╱林安妮】

廣州台商協會會長、廣州保福用品公司董事長張海亮是廣州台協成立22年來的第11屆會長。他與過去曾任廣州台協掌門人的吳振昌、程豐原一樣,都是在廣州番禺奠基立業;「為人誠懇、無私奉獻」是不少當地台商給他的評語。

張海亮曾在台灣開辦貿易公司,90年代隨著不少他這一代的台商西進投資,「我們這一代的機會是,當時的大陸市場還沒發展起來,曾經享受了不少低廉生產的紅利時代,不過,隨著時間流逝,現在最困擾台商的,還是產業升級轉型的問題。」

技術領軍 拉高經營門檻

過去這十多年來,珠三角台商面臨嚴苛的升級轉型考驗,張海亮從自身做起,堅持時時刻刻要做研發、信任專家,儘可能地創造「無法一腳踏入」的藍海領域。

 

珠三角台商極思轉型,再創產業競爭力。圖為東莞台博會舉行盛況。
本報系資料庫

這個過程是艱苦並且寂寞的,現在的他,也要創造升級轉型的學習氛圍,讓廣州台商都能分分秒秒把升級轉型做為企業經營的重點項目。

「轉型升級很多時候是被逼的」,張海亮說,他80年代在台灣開辦貿易公司,90年代隨台商西進大潮落腳番禺,不過,當製造業愈來愈密集,市場僧多粥少,他不得不思考公司未來出路。

騰籠換鳥 感受生死存亡

特別是多年前,廣東曾推行「騰籠換鳥」政策,讓不少台商真實感受到生死存亡僅在一線間。

張海亮說,透過多國調查,他將自家公司的經營模式,從「客人要什麼,我們做什麼」的傳統代工模式,轉型為研發「別人做不了的」產品,專攻機能型以及專業度高的產品,讓別人無法「一腳跨進來」。

好不容易,在幾年間,讓他把「追著人家跑」的製造廠,打造為「跑給人家追的」技術性企業。

去年,廣州市長陳建華與當地台商座談時,直言「騰籠換鳥」政策對當地台商不是最好的方法,「企業外移,去了就不會回來」。

這段話,觸動了陳建華,他當場決定,今年起三年內,每年由市府撥出人民幣1,000萬元,作為廣州台商的升級輔導金。

輔導升級 創造競爭實力

他表示,時間不站在台商這一邊,想要如同過去靠著壓縮成本與低廉勞動力賺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台商要賺的是管理財、技術財與效率財。」

從前大批的勞動紅利,如今是用完了,但是台商依然可以靠著機械自動化,創造競爭力。

他坦言,過去這十多年,大陸台商人人都深知升級轉型的重要性,但是要打破慣性、堅持到底,卻是不容易做到的,「這時就得靠信念支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iant 的頭像
    valiant

    SharE KnowledgE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