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一家著名的財經雜誌曾針對美國500大企業做過一調查,了解專業背景的企業負責人(並非是公司的創辦人、大股東或家族企業成員)在公司內的異動。
依照常理,這些公司的重要人士應該不會像一般員工一樣隨性離職,但結果卻出人意表。從西元2000年到2006年之間,這些負責人平均在位時間只有短短的18個月。
調查結果令人不解的是,這些之前累積了豐富工作經驗的最高主管們,應該先評估自己接受新職位的目的及所要冒的風險,而花了許多功夫才禮聘這些高階主管的公司董事會,應該也知道想要從新夥伴身上獲得什麼。可是這些加入時意氣風發的公司負責人竟然在一年半內就壯志未酬、陣亡過半。
這代表了什麼意義?難道是公司識人不明或負責人能力不足?一位只當了一年總經理就下台的朋友遭遇似乎透露了一些訊息。
當年朋友剛接這個位置時,曾信心滿滿向我表示,在董事長(他EMBA的同學)全力支持、充分授權下,他決定在一上任後就大刀闊斧地整頓這家已有20多年歷史的公司。除了要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費、裁掉一些冗員外,也要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威信、證明自己的能力。
只是一年多後再見到朋友時,他已離職。原來在整頓內部人事、精簡成本時,他根據績效表現及自己的觀察調動了三位態度傲慢又沒有貢獻的屬下,沒想到這三位員工竟然都是董事長的遠房親戚。
結果人員沒有調動成,先得罪一票皇親國戚、三朝元老,還被董事長叫去數落了一頓,說朋友不先和他商量,讓他難堪。當然,在有志難伸、信用破產的情形下,朋友最終也只能黯然離職。
以結果來說,太過急躁或許是朋友失敗的原因,不過弔詭的是,公司請朋友去當總經理,不就是想借重外人的才能與不同做法發掘公司新的契機?董事長若有所顧忌就應該先說明,清楚告訴他什麼是可以處理、什麼是必須避免的,而不是在事情失控後才落井下石、放馬後炮。
其實不只是高階主管,任何層級的領導,包括一般員工,在加入一個新的公司、接任一個新的職務,或是處理一個新的任務時,都要有一個認知:不論自己之前是多麼經驗豐富、英明神武,現在對這個項目而言就是一位新手,而新手是須要經過學習才能熟悉,進而成為這個項目上的專家。
因此了解自身不足、虛心學習或向主管及他人請益,就是快速地讓自己上手的最好方法。而主管對新手屬下,不宜在剛開始時有過多的期待。盡心給予指導,協助其克服適應上的困難是主管的責任。
在工作中,主管及部屬唯有認清事實,雙方找到適當的互動方法才能避免新官到處放火、犢牛向猛虎挑戰的不智舉動。讓新手上路這個尷尬階段成為個人持續學習成長的關鍵基石,也是成功職涯的不二法門。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經濟日報/邢憲生/2014042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