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田彩也香1.jpg

肢體語言 無聲勝有聲

2017-02-14 09:43經濟日報 吳育宏

很多人以為簡報就是把話說得清楚、說得漂亮,所以在說話的「內容」上費心著墨,但是其實「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影響力更勝說話內容。

首先是「站姿」要穩重。抬頭挺胸、兩側肩膀平衡是基本功,雙腳交叉或站的太開則是要避免的壞習慣。如果有機會站在鏡子前面演練,就可以發現許多自己需要改善的小地方。一位講者是自信還是畏縮,從他站的方式可以看出端倪。

其次是「手勢」要自然。有太多人問我什麼是自然的手勢,很可惜我實在說不出標準答案,但是我和每個人一樣,都可以輕易辨識出哪些是「不自然」的手勢。單調、重複的擺動,是緊張時容易有的表現,或者重頭到尾維持相同的角度跟位置,都會讓人感到講者焦慮或缺乏自信。

再者是「眼神」的移動要平衡。所謂平衡,指的是平均照顧到全場聽眾,包括最前排、最後排、角落兩邊的座位等。

眼神與各區塊聽眾進行交流的時候,「太慢」會讓焦點只停留在少數人,而「太快」又給人刻意或不誠懇的感覺,因此速度的拿捏也很重要。依據我的經驗,停留在一個聽眾的時間介於5到15秒最恰當,有聽眾發問或討論時才把停留時間拉長。

「表情」也是肢體語言的一種。不管是談論正面或負面的議題,當講者要影響聽眾時,臉部表情最有感染力。相反的,如果在報告好消息時扳著臉,或是在說壞消息時面露微笑,都會讓你的聽眾陷入錯亂。臉部表情與傳達訊息的一致性,是不可或缺的表達技巧。

最後是站立位置的「移動」。如果講者從頭到尾都站在同一位置,每位聽眾視角固定的情況下,簡報要生動也很困難,甚至還是造成聽眾打瞌睡的元凶。簡報過程適度的在講台左右兩側移動,不僅可以讓講者變換僵硬的姿勢,也會讓身體更放鬆、更有自信。在前後狹長的場地,講者偶而往前走到中央,則是用肢體語言告訴聽眾,這個空間是由他在掌控。

簡報就像一場表演,演員對劇本熟練當然很重要,但是用什麼方式將劇本演出來,才是好壞的關鍵。肢體語言從來不會發出聲音,但是它的威力永遠是「無聲勝有聲」。

(作者是LAICA萊卡公司營運協理,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