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1856646-3189529997    

2015-02-13 04:22:58 經濟日報 盧希鵬

台北市國際書展還有2天,我建議大家快去買幾本書,好好珍藏,因為不久的將來,你會跟下一代說:「很久很久以前,存在一個古老的人類分享方式,那個方式叫做『書』」。

書的定義正在演化。最早的書應該是壁畫,因為牆壁不大,所以壁畫成了圖騰。接踵而來的是有靈性的甲骨文,讓讀書人靠占卜賺錢。竹簡時代,雕刻不易,所以古 人的文字都很精簡(文言文),因此發展出「老師」這個行業,靠把難懂的文言文翻譯成易懂的白話文賺錢。後來,人類發明了紙張與印刷術,因為可以大量複製, 所以開始有了「版權」的概念。近代電子書,數位化內容的產生與複製都更為容易,所以靠版權賺錢的模式,面臨到空前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是,網路世界中人人都可以是作者。過去,我出國旅遊,會花錢買一本旅遊導覽的書,現在,只要上網搜尋,總是會有許多「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爽」 的人,在網路上分享圖文並茂的旅遊景點紀錄。過去,我會買一本書來了解什麼是伊斯蘭國組織,現在,上網找一找,就可以找到許多人發表的看法,甚至有人專門 製作了三分鐘的懶人包簡介,讓人快速吸取知識。過去,書是300頁的文字,現在,書可能是一頁的動漫。原來,壁畫模式,才是人類閱讀的原始本能。

其次,書真的要這麼厚嗎?有一次我寫了一萬多字想要出書,出版社跟我說一萬字的書無法出版,因為這本書放在書局的書架上沒有「側邊」。後來,我只好將一萬 字的內容寫到六萬字。原本你花一小時就可以了解我的觀念,現在要花六小時了。為了側邊,你開始無法精準快速地抓到作者的精華,導致還需要舉辦讀書會來幫大 家找到真正的一萬字重點在哪裡?

在閱讀的世界中,真正寶貴的資源不是你的內容,而是讀者的時間,因為閱讀是要花時間的。我曾經在瀏覽器中收藏了一百多個網站,但是有95%以上我沒有去過 第二次。我會收藏這些網站,因為我認為內容的品質很好,而且與我相關。為什麼沒有去過第二次?因為我沒有時間。過去,TED18分鐘演講內容深受我喜愛, 現在,我愈來愈少去了,因為18分鐘,太浪費時間了。

「個人化」的閱讀,是解決時間不夠的最佳方法。我常說天下最大的一本書是臉書或是維基百科,因為這兩本書沒有目錄。舉凡有目錄的書,都會受限於作者思路的 結構,只要這本書一厚,就變得無法理解。而沒有目錄的臉書與維基百科,卻是無限作者內容中的瀏覽連結,每一個讀者,都有自己選擇的瀏覽路徑,因為是自己選 擇,就會產生環環相扣,欲罷不能的閱讀。

現在書的問題,不是內容太少,而是內容太多。客製化的內容產業如唱片行與照相館逐漸凋零,殺雞可以警猴,猴子們,你們看到書的警訊嗎?這讓我想到一句猴子 的成語:「學海無涯,回頭是岸」。這個回頭,指的就是由客製化(出版與區隔)轉變成個人化(參與與連結)的閱讀。不過,還是去書展看一下吧,在書展中有一 本我的新書,談的是隨經濟。不過,你也可以不必去書展,用手機找更快,這就是我的隨經濟。

(作者是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專任特聘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