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蕙,是2015年最牽動全台灣人心的歌手。
在25場「祝福」封麥演唱會中(台北17場、高雄8場),創下25萬人參與、10億元票房,周邊商品熱賣2.8億元,寫下台灣歌壇多項紀錄。
演唱會規格更超越以往,光是現場樂手就高達36人,平均每場動員近千名工作人員,總計花費近7億元。
「全台灣都在看,我們不能有任何閃失。」演唱會幕後推手、喜歡音樂總經理陳子鴻指出,從最初的規畫到演唱會檔期安排、何時宣布江蕙退休,以及如何面對因為買不到票幾近於暴動的群眾、要加幾場才夠等等,每一項決定都牽動著演唱會的成敗。
嚴密掌控多重變數,悉心呵護得來不易的品牌
談及江蕙演唱會成功的關鍵,自2008年起就與江蕙合作迄今的陳子鴻,不假思索地說「品牌」。
「江蕙自己與她的音樂,就是一個品牌。演唱會的好口碑,則是另一個品牌。」在雙品牌的加持下,每個歌迷、觀眾都相信,來看江蕙演唱會,一定會值回票價,也是票房一次比一次好的原因。
不過,「要建立一個品牌很辛苦,要摧毀只是一瞬間的事。」陳子鴻在唱片圈打滾多年,深知影響演唱會成敗的變數相當多,面對江蕙的告別作,他更是戒慎恐懼: 一是歌手的身體撐不撐得住,要在52天中唱25場,每場都超過2.5小時,對歌手是相當嚴苛的考驗;二是天候狀況,要擔心會不會遇上颱風來攪局。
「任何一項變數,都必須經過慎密的思考。」陳子鴻舉例,在演唱會檔期安排上,原本為了因應颱風或歌手感冒等突發狀況,規畫就比較寬鬆,預定7周內唱完16 場,平均一周2~3場。也因為如此,在後續掀起搶票風潮時,才有餘裕在既定的檔期中,緊急宣布加場,滿足更多歌迷的需求。
平衡各方需求,兼顧藝人、業績與品質
在籌備這一系列演唱會的過程中,如何平衡各方需求,是陳子鴻的另一個難處。「公司經營者看的是業績,經紀人要顧及藝人的生涯規畫,製作人要求的是音樂品質,」身兼3種角色的他,經常在其間拉扯不已。
江蕙決定退休,對公司經營者而言,無異於少了一個主力產品。但是身為江蕙的經紀人,他卻必須考量、尊重歌手的生涯規畫,而不是將藝人視為搖錢樹,因此反而必須為已經工作超過40年的江蕙,尋找最好的退休時機,「要成就藝人與公司,每一個面向都必須顧及。」
一開始,江蕙決定退休時,只有陳子鴻一人知情,但他並沒有對任何人提起,一直等到江蕙召開記者會時,才對外正式公布,陳子鴻始終尊重江蕙的決定,「在召開記者會的前一刻,她還有機會後悔。」愛護之情溢於言表。
至於製作人角色拿捏,陳子鴻坦言,即使他和江蕙合作多年、默契十足,雙方仍然免不了看法分歧。
拿演唱會曲目的挑選來說,《落雨聲》一開始並沒有被排入,是唱了一、兩場後,不少網友反映為什麼沒有這首歌,他才找出民意調查數據,發現在橫跨不同世代的喜好當中,排行第一名的正是《落雨聲》,才說服江蕙將這首歌納入。
面對演唱會幾乎已成為音樂產業主流的趨勢,陳子鴻認為,做唱片還是很重要。「就算再虧錢也要做,就是要弄一個hit song(流行歌曲)出來,去支撐演唱會足夠數量的歌曲。」
畢竟,要辦一場演唱會至少需要準備30首歌,其中還是要有足夠數量的hit song,至少15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演唱會才會好看,歌迷才願意買票入場,而這也正是江蕙苦心經營三、四十年最大的成果,才能一出場,就是票房保證。
●陳子鴻 喜歡音樂總經理
政大社會學系、政大EMBA。資深音樂製作人、經紀人,1999年成立喜歡唱片,擔任總經理迄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