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817-111011113028  

2015-01-13 03:55:31 經濟日報 劉順杰

到了年終,常看到祈福者辦理「謝平安」,感謝親朋好友過去一年情義相挺,大部分的企業,也趁這個時候,舉辦尾牙宴和發年終獎金,對辛苦一年的員工,做實質的回饋。給多少,掌握分寸很重要;拿多少,無愧工作最重要。

戰國時代的養士風氣很盛行(既壯聲勢又能應急),有個叫馮諼的人衣衫襤褸,帶著長劍投靠孟嘗君,孟嘗君問馮諼有什麼本領,馮諼回答沒有,於是孟嘗君給他第 三等的待遇。過了幾天,孟嘗君想了解馮諼的狀況,於是問左右:「馮諼在做什麼?」左右回報:「天天彈著劍,邊彈邊唱:『劍啊,我們回家吧,這裡吃飯沒有 魚』」。孟嘗君聽了覺得很沒面子,就把馮諼的待遇提升到第二等(會要的小孩有糖吃)。

沒多久,馮諼又唱:「劍啊,我們回家吧,這裡沒有車馬代步。」孟嘗君於是吩咐再提升他的待遇。隔幾天,左右又來報告:「馮諼還在唱:『劍啊,我們回家吧, 這裡不能養家』。」孟嘗君雖然覺得馮諼不知足,為了籠絡士人,還是派人送安家費給馮諼的老母親,馮諼從此才不彈不唱,卻在孟嘗君失寵前,預先替孟嘗君做好 危機管理,成就有名的「狡兔三窟」美談(敢要也得有能力)。

不一樣的年代,同樣發生在齊國,管燕被齊王責備,心裡不爽想出走,左右的人都不願意離開,管燕很生氣,覺得這些人忘恩負義,結果被田如吐槽:「你和你的大 小老婆吃的好、穿的好,而我們穿不好又吃不夠,你捨不得給你能給的,卻想要我們跟你走(士為知己而死),不是很奇怪嗎?」

年終拿多的人,不見得能像馮諼感恩圖報、立下大功;拿少和沒拿的人,卻可能像田如一樣心不服、氣不平;企業願意給的多,雖然面子十足,但可能只是養了一大群食客;給的少,就會失去可以效命的人。

東周的杜赫,就曾對周君說:張網捕鳥,要張在有鳥和無鳥間的空地,以免把鳥嚇跑或根本抓不到鳥。因為要施惠給已經有錢有勢的人,他們不會在乎;給沒有能力的人,浪費錢又沒好處。所以要把恩惠施給有才能的窮士,因為窮士不會永遠困頓,感恩之下,就能為國君盡力,才會划算。

《詩經·木瓜》篇: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為好也。企業以貢獻度(以前)和鼓勵(未來)作基礎考量,在良性的制度驅動下,才能讓給予者心存歡喜、不會慳吝,受者也能心存感恩、不生忌恨。惟有雙方投桃報李,才具備共惠永存的意義。

(作者是易群企管顧問有限公司資深顧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