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wmF2wGt  

【經濟日報╱林婉翎】 2008.06.09 03:38 am


理性與感性,占據「品牌」天秤的兩端,如何取得兩者平衡,調和出最適比例的行銷策略,總是傷透行銷人腦筋。台灣精品品牌協會理事長王文璨一針見血地說,這一切都與品牌「定位」有關。

過去,企業設計品牌行銷策略,偏重「理性」面,訴求價格、品質與售後服務等面向,積極向消費者推銷產品的技術或功能面;但在此種行銷模式下,品牌和顧客的互動關係,顯得較生疏、也很短暫,通常銀貨兩訖後,雙方就不再往來。

品牌行銷 注入感性因子

時至今日,「感性行銷」的概念崛起,把行銷溝通的層次,拉到消費者的心靈層面,不少企業開始與消費者暢談,品牌抽象的態度、價值觀,用「感性的因子」,把品牌滲入消費者心中,打動他們。主打「幸福」配備的房車廣告,就是一個例子。

然而,品牌行銷究竟該多些理性,還是多些感性?沒有絕對的答案,王文燦認為,品牌採取的行銷策略差異,影響消費者的層面也不同,「理性行銷影響的是消費者的腦袋,感性行銷則是碰觸到消費者的心!」

知名作家、品牌行銷專家王文華與王文璨共同主持「品牌理性與品牌感性的對話」時指出,「人是感性的動物,但依所處的『情境』差異,消費行為首要考量的因素也不同。」

依照屬性 確認商品定位

王文華說,購買包包時,消費者心中的感性因子,往往會大過理性因子,因此會選擇美感勝於價格的商品;然而,當他們生病了,想找醫師看診時,潛藏身體的理性DNA,又開始澎湃,會想找一位技術高超,而非長相帥氣、醫術普通的主治醫師。

所以王文華認為,應依商品類別、屬性,先找出品牌的「定位」,是偏重品牌天秤的那一端,再決定行銷訴求,該多些理性、還是感性。

王文華舉例,啤酒廣告的訴求,就很明顯偏重「感性」端,企圖勾起消費者的「感覺」,所以拍攝視角往往會呈現,啤酒從杯子透出的金黃光澤與泡泡,來激發消費者對品牌的好感。

找尋理性與感性的平衡點

不過,品牌與消費者對話,除要在理性與感性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王文璨強調,品牌要真正深入人心,還要加入「膽識」的元素,讓消費者感覺「拿著這項商品,就可以代表『我』這個人(That's me!)的感受。」

王文璨說,因應消費者的生活形態,已有許多的品牌陸續發展「個性化」商品。行動電話就是典型的例子。具有不同設計、功能的手機,吸引不同的擁護者,觀察每個人拿的手機,便能看出他的喜好、性格。

這使得品牌的概念,不只是一個識別標誌,已變成一個「人物」,而且是有「個性」的人物。王文華指出,近來,不少企業用「公仔」行銷,就是進一步把品牌的「個性」,從無形化為有形,把品牌擬人化,讓品牌與消費者,進行「人與人」的對話。

如台灣人壽推出的「天天都是星期天」、樂觀活潑的「台灣阿龍」;或是統一超商的「OPEN小將」,都是把品牌變成一個有個性的人,讓品牌「活」起來。

「與競爭者相較,品牌一旦有了個性,就擁有最大的差異化優勢。」王文璨說,品牌性格可表現在商品的每一個層面,如包裝、外型的設計。而商品行銷的每一項策略,也都呼應品牌的「性格」。

他用「低調奢華」形容LV手表的個性———外型簡約、樸實,不知情的人從遠方看,往往無法分辨品牌,一旦近看,卻都驚訝於它的精細雕功與高規格零件。

擬人化 描繪品牌個性

王文璨建議,企業塑造品牌之前,不妨就先試著把品牌「擬人化」,細心描繪品牌的性格,抽絲剝繭後的核心,「就是定位!就是品牌的機會。」

「品牌管理其實是管理『受眾』腦海對品牌的認知!」王文璨說,品牌不斷的和消費者溝通、對話,就是希望刻畫,品牌在消費者腦海的樣貌與性格,擬人化後、有自己個性的品牌,就像消費者的好朋友,使得品牌行銷不像在銷售產品,而是與消費者共創令人深刻的互動體驗。

王文華說,百靈Oral-B電動牙刷,前些日子推出新商品,特別設計一台「體驗車」,歡迎過路人上車體會新款電動牙刷的使用感受,就是品牌和消費者互動的一個例子。

品牌一旦擁有個人性格,不論採取理性或感性的行銷策略,都要依循著這項核心概念,與消費大眾溝通,王文璨說:「企業發展品牌,一路走來都要始終如『一』!」而這個「一」,就是品牌「性格」、品牌「定位」。

【2008/06/09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