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山瑠衣.jpg

不一樣的零工經濟 2017-06-26 01:15經濟日報 吳仁麟

朋友聚會時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他一出現大家紛紛道賀,問了之後才知道他剛花一大筆錢把公司「下市(私有化)」。如同公司經營到能在股票市場上市是種成就,能把公司從股票市場買回自己手裡也表示經營有成。

這位朋友的公司本來在台灣一直經營得很辛苦,後來改變經營策略,到美國買了幾家公司開始轉型,轉型方向是經營認證業務。

全世界許多先進國家都很重視這項業務,各種專業都需要執照才能營業,而且要時時認證。認證方式是採用「即時性認證」,取得執照只是基本,各專業人士在執行業務時更要同時證明自己專業能力仍維持水準,不是一張執照就能用一輩子,這樣除了能確保執業能力更保障消費者權利。

專業認證公司在網路提供即時服務,一切都自動化,需要認證的專業人士自己上網填寫資料送文件,客戶就會收到所需資訊,需求多又成本低,看來真是門好生意。不過這位朋友透露,公司最可貴的價值並不是提供認證服務。

「認證業務連結了產業上中下游所有資源,可以讓每一個專業工作者成為獨立工作者,只要能力夠好就能自立品牌有更多收入,不需要受到公司和組織的限制。」朋友說,這些專業人士在認證時會留下詳細的個人資料,在取得同意後就能進行更多合作,比如擔任經紀人來仲介工作機會。這些專業人才通常在自己服務的公司被視為支柱,公司也都不會反對這些人在外面多賺些外快。

由於認證工作是隨著每一次工作進行,認證公司會知道誰是高手,最好的律師、會計師、醫師等專業人才都能在這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報酬,就這樣認證平台也搖身一變成為高階人才仲介平台,同時,這樣的菁英社群更是人力資源與電商公司非常感興趣的對象。

我忽然有點明白這家公司為何要下市了,當一家公司經營到對未來具有相當的信心又擁有足夠的資金,當然就不需要再依賴公眾的資金,而這樣公司的下市也意味著「零工經濟」已經走到全新局面。

「零工經濟」(gig economy)是當紅職場趨勢,意思是透過網站在簽訂合約,對接工作機會,服務供需兩方,如Uber與Airbnb這些新興的共享經濟模式,許多人在本業之外透過這樣的仲介賺取打零工額外收入,所以又被稱為「零工經濟」。

「零工經濟」除了為個人增加收入也為公司降低成本,亞馬遜(Amazon)已經開始大量雇用短到只有幾小時合約的人力,這些人力不用支付勞保和醫療險也不用給年假。而沃爾瑪(Wal-Mart)為了節省配送成本,更鼓勵員工在通勤途中協助貨物配送。

麥肯錫公司研究發現,美、歐國家目前至少超過20%人口從事「零工經濟」,根據比例來推算,其中甚至有2,000萬人以打零工為主要所得來源。英國調查資料也顯示,「零工經濟勞工」者大多是常任雇員,他們大多是學生或失業民眾,時薪在200元到300元台幣之間。

「零工經濟」現在顯然已經發展到了高階白領市場,零工內容也從送外賣、民宿、幫傭來到法律甚至醫療服務,這背後所呈現的人文地景,除了勞力市場供需結構變革,也看見更多追求自由和自我的人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