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茶廠沏好茶 邀你重溫老時光
2017-02-13 08:58經濟日報 文/何秀玲
成立於1926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溪茶廠,1956年經歷祝融之災,接著又遇上產業瓶頸而廢棄逾20年,一直到2010年由台灣農林進行為期三年的修繕重整,2013年以令人驚豔之姿再現世人眼前,浴火重生後成為文創藝術中心,茶廠的老靈魂風華再現。
成立於1926年、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大溪茶廠,1956年經歷祝融之災,接著又遇上產業瓶頸而廢棄逾20年,一直到2010年由台灣農林進行為期三年的修繕重整,2013年以令人驚豔之姿再現世人眼前,浴火重生後成為文創藝術中心,茶廠的老靈魂風華再現。 圖/何秀玲、台灣農林、本報系資料庫
祝融災後重建 變身文創中心
1899年,日本三井合名會社來台灣開拓茶園,1926年選在大溪水流東地區蓋製茶工廠,並在1946年更名為「大溪茶廠」,當時台灣茶外銷歐美市場正夯,茶葉可說是當時的「黑金」。
但茶場卻在1956年遭遇祝融,後來前總統蔣中正下令重建,但1979年開始,亞洲其它國家生產廉價茶葉,使台灣茶葉漸漸失去優勢,1995年經營大溪茶廠的台灣農林因成本考量,只好暫緩製茶作業。
該建築經歷超過20年的廢棄時間,終於在2010年,再由台灣農林重新修繕,並於2013年12月重新開幕。
大溪老茶廠不但保留茶廠的挑高建築,走到二樓,整排藍灰色的窗櫺所形成的風景,加上木造衍架,以及古早味的水泥地板,傳達充滿人文歷史的感受,大溪茶廠已自然而然形成宛若博物館的雛形和外觀。
台灣農林董事長林金燕說,農林未來將專注於茶葉本業。
在休閒產業方面,目前台灣農林手上有四大茶廠,包括日月老茶廠、大溪老茶廠、銅鑼茶廠以及熊空休閒農場,除了自產自銷外,主要目的是行銷茶廠。大溪老茶廠年營收超過3,600萬元,在四大茶廠中營收排名第二。
她也提到,由於茶廠皆為農林自有,因此不會受到租金上漲影響,營收可穩定成長。
台灣農林副總經理劉玲珠則說,大溪老茶廠保留不少舊有的東西,卻也需要放入新生命;內部擺設結合鋼架,展現出工業風格。
而走進大廳,可看到一大片五顏六色的茶罐,讓人頓時以為身處歐洲茶店,劉玲珠表示,這完全是由台灣農林的團隊所操刀,簡約的茶葉罐和茶包設計也都是出自台灣農林團隊之手。
翻新舊有物品 融入現代美感
大廳旁有「曬書區」,不但可以閱讀,還能塗鴉;「茶書屋」則可以體驗生活茶席,茶具結合文創設計,雙層玻璃茶不燙手,有特殊隔熱效果,使用玻璃器具,是要讓品茶者清楚看到茶湯的顏色;茶書屋採用大片落地窗,一眼望出都是青山綠地,讓人們感受寧靜的喝茶氣氛。
茶書屋還可看到普洱茶牆,堆砌737片的普洱茶磚,以直橫線條呈現,與白色牆面對比,具東方禪意的黑色茶磚,反而凸顯出衝突的現代美感。
茶廠二樓有151支以老檜木所交錯的衍架,視覺上有種「數大就是美」的震撼;二樓還放置著大溪老茶廠製茶設備,從前的製茶器具,現在依然使用中。
二樓可看到主要處理茶葉萎凋區通風的「皮帶動力通風扇」,以及早期使用的「檜木萎凋架」;地板有透明玻璃,仔細一看是古早時候的投茶孔,用於茶菁萎凋後,將茶菁經孔洞投到下方揉捻機。
劉玲珠提到,老茶廠原木的顏色是藍灰色,台灣農林將這樣的藍色定義為「大溪藍」,也是大溪老茶廠的代表顏色。
茶廠旁邊特別設計「靜水池」,劉玲珠解釋,靜水池是為了調節空氣,而這個設計,則是希望與歷史相呼應。
多年前附近種茶的茶農,會將茶葉通通送來大溪老茶廠旁邊,現在還有遺留下來的古井,當年是為了要讓他們可以將腳洗乾淨;「靜水池」成為一個意象,希望與當年做連結,現在則是希望讓水與空氣調節,但也形成具有禪味的景觀風情。
劉玲珠說,老建築雖然沒有聲音,但是會傳遞出溫度;建築設計所帶來的光影,也會讓造訪者感到溫暖和寧靜。
茶廠保留古早的設備器具,是希望民眾可以感受做茶人對於在地文化的真誠,喚起大家回憶起早期台灣製茶外銷的榮光。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