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場富美香.jpg

激發員工熱情 提升團隊素質

2016-12-06 05:23經濟日報 張威龍

有一回,日本歌舞伎大師勘彌扮演古代一位徒步旅行的百姓,他要上場之前故意解開自己的鞋帶,試圖表現這個百姓長途旅行的疲態。正巧那天有位記者到後臺採訪,看見了這一幕。等演完戲後,記者問勘彌:「你為什麼不當時指正學生呢,他們並沒有鬆散自己的鞋帶呀。」勘彌回答說:「要教導學生演戲的技能,機會多的是,在今天的場合,最重要的是要讓他們保持熱情。」

提高員工素質和能力是管理要務,而學習有利於提高團隊執行力,增強團隊凝聚力。手把手的現場指導可以及時糾正員工的錯誤,是提高員工素質的重要形式之一。但是指導必須注重技巧,就像勘彌大師那樣要保護員工的熱情。

管理者必須避免教訓式指導,應當語重心長的激勵員工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除了現場指導外,還可以綜合運用培訓、交流會、內部刊物、業務競賽等多種形式,激發員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準,形成一個積極向上的學習型團隊。

老子第60章提及:「治大國若烹小鮮。」是老子用具體、借喻的語言,形成反差的效果來議論治大國這樣的大事。治大國可以具體成,借喻成,反差成如烹小鮮一般烹治之。

它昭示人們治理其他事,比如治社會、治事業、治家業,更可以如烹小鮮那樣,其中當然也包括企業。

管理總是透過一定的規章、制度、法律、賞罰去行事。凡屬規律性的事,只要「政」不能過份「察察」,「道法自然」,治大國烹小鮮時「烹」的火候不能過猛,恰如其份,則企業管理焉有不善之理。

用人原則以「德」。老子第68章說:「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善於用人的人,對下謙和,這是一種不與他人相爭的德,是善於利用別人之力。「善用人者,為之下。」說的是用人的原則問題,也是領導應持的修養品德問題。

當然用人之前要先知人。老子第33章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的用人標準是「道」。第二章說:「外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正是老子的人才觀。

身為一位好的企業領導者更須「善救人」。老子第27章說:「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善救人」、「善救物」正是指好的領導者用人,要善於發現對方的長處優點,這樣世上就沒有遭遺棄的廢人,用物也同樣。老子這個思想,用在企業管理上彌足珍貴。

老子第63章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企業管理亦然,處理困難的事情要從處理容易的事入手;實現遠大的企業目標,要從細微的工作起步。

第64章又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凡是管理,均須從基礎做起。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毫末纖纖,育成棟樑之材。

企業需要一支高素質的隊伍,一支有理想、有文化、守紀律的員工隊伍。因此員工教育,不論職前、在職教育是企業管理的一項基礎工作。

在這裡,老子的思想給予企業教育訓練員工極大的啟示,更是提供管理者如何凝聚共識提升領導效能的最佳引導。

(作者是崇右技術學院教授,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