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玻璃心
作者林玲瑩 | 30雜誌 – 2016年6月6日 下午4:43
後菜鳥時代,進入職場3~5年,漸漸脫離學生的青澀,適應上班族生活的同時,卻發現原來自己常常卡關:大環境劇烈變動,經濟起飛的美景不再,低薪高房價是再不甘願都必須面對的宿命。更恐怖的是,早該成熟獨當一面的年紀,卻赫然發現原來自己有顆「玻璃心」。
新工作不到一個禮拜,被老闆念了幾句,就開始遲到、搞失蹤,或者索性離職re掉老闆。被父母逼著去考公務員也不敢說不;考上了被老鳥欺侮只敢忍氣吞聲,畢竟這時代養兒防老還不如退休金來得好。
晉升小主管,滿腔熱血帶團隊,卻發現大家達不到期望,乾脆一肩扛下自己做,又覺得委屈。男朋友慣性劈腿不敢提分手,有可能是自己不夠好,頂多偷偷從臉書找出「小三嫌疑人」,觀察他們是不是又約好一起出國旅行。
類似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當挫折厄運找上你,瞬間天地變色,你的心如玻璃般脆弱,鏗的一聲碎了滿地。就算讀過很多雞湯勵志文,明知道不該胡思亂想,卻無法控制自己,彷彿跌入充滿了埋怨、委屈、沮喪和憤怒的深淵,遲遲看不到一絲光線,這就是玻璃心。
每個人都有玻璃心?那可不見得。
有人被老闆指責,無論對方說得有無道理,都能自我檢討,讓批評成為滋養生命的養分。
同樣的,有人可以很有自信的告訴父母:我可以找到比公務員更有發展的工作,勇敢無懼追尋夢;有人遇到部屬表現不如預期,在埋怨或責怪他們之前,先反求諸己,想想自己是否溝通不夠清楚,或者過度要求別人。
當然,也有人會義無反顧甩了花心男友,自在優雅過生活。白馬王子與玻璃鞋只是童話,相信愛情,不如相信自己。
為什麼有如此大的差異?難道他們的心不同嗎?其實是他們的「心理韌性」優於別人。當困難、挫折、不順或失敗找上他們,他們展現出更大的韌性,可以應付突如其來的挑戰,也有更強的抗壓性,去面臨生活及工作中的挫折與困難。
「玻璃心」在心理學上是指心理韌性(resilience)。《心理韌性訓練》作者、德國心理教練丹尼斯‧穆藍納(Denis Mourlane)說,也就是一個人平心靜氣及理性思考的能力。要強調的是:心理韌性高(心智強度強) 的人不是鋼鐵人,他們不強勢,相反的,他們懂得示弱;他們不壓抑情緒,而是敏銳察覺、照顧自己的情緒;他們不是失控的正面思考,而是務實的樂觀主義;不需要全靠自己,而是懂得適時求援。
就像IQ或EQ,每個人都有某種程度的心理韌性(RQ)。當認知發生轉變,RQ高的人就可以調節情緒、管理思緒,展現正面行動;反之,RQ低的則出現失控、自憐自艾、傷心難過等負面情緒,久久無法走出來,像摔碎的玻璃罐,無法再癒合。
高RQ其實是可以後天訓練。想想看,你有沒有曾經對某件事深信不疑,卻在嘗試採取不同觀點後,發現事情根本沒那麼絕對,內心豁然開朗?那麼,要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揮別不堪一擊的玻璃心?跟著專家這麼做:
■找原因,什麼讓你玻璃心碎?
就像水杯是半空還是半滿,一個人的思考風格決定事情演變。璞成全人發展中心總監、心理諮商師蘇絢慧說:「關鍵在於你是否有一顆開放的心(open mind)。」開放是指可以接受失敗,更可以接受成功;可以迎順境,也可以待逆境。
玻璃心聽起來很糟,卻不代表人生從此慘兮兮。蘇絢慧解釋,「有時它是一個必經過程,當生命還沒有成熟轉化,遇到真實世界與內在世界衝突,就難免會痛」。她舉例,就像父母從小告訴我們溫良恭儉讓,要為人謙和;但長大到職場才發現,名利當頭,有誰會讓?更也有大人說把書念好就會一片光明;不料,畢業後才發現苦難一個個接踵而來。真實與內在衝突、打架,承受不了又缺乏韌性,遇到挫折當然一摔就碎。
通常低自尊,又有高自尊需求的人容易產生玻璃心症狀。表面上事事求完美,其實是渴望被肯定,最怕被別人糾出錯誤。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考了98分,回家卻被媽媽罵,只因為粗心丟了2分;做了家事,家長沒有稱讚,反而說哪裡做得不夠好。「求好心切」是華人家庭教養觀,甜言蜜語太彆扭,吝於說愛卻讓小孩缺乏自信。
「付出沒被看見,卻因為不夠完美的邊邊角角被放大挑剔了,久而久之自我滿意度低,需要不斷求肯定。」蘇絢慧說。
■5大玻璃心症狀,你是哪一種?
每個人都有玻璃心的症狀,有人不自知,有人刻意壓抑;有人會調整,也有人不願面對。當玻璃心出現時,容易以下列5種狀況來表現:
1. 想討好所有人:
「我要全世界喜歡我!」自我價值感低落、不安全感氾濫,覺得一定要得到他人認同,才能證明自己。當不斷付出沒有得到回報,就自覺委屈,上演苦情戲。曾受封「台大13妹」、「鄉民主播」的楊伊湄,光環下的女孩,如何學會被討厭的勇氣,不再討好所有人?(詳見P.50)
2. 自憐自艾:
「老天爺,別再對我惡作劇!」自怨自艾是一種防衛機制,過度誇大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壞事,忽略好事。躲在象牙塔裡逃避現實,拒絕面對恐懼。金鐘男配角蘇達曾因達不到父母期望,自殺逃學樣樣來,直到跟媽媽和解,才發現所謂厄運,竟往往都是自己招惹來的(詳見P.54)。
3. 內心戲小劇場:
「如果你真的愛我,你就該......」混淆需求與愛,其實是缺乏自信,過度焦慮的表現。習慣把事情「先想起來放」,對小劇場深信不疑,還怪別人不配合演出。兩性作家大A坦言,結婚初期深陷小劇場,後來學會有話直講,時不時與老公練肖話,說出來好過憋在心裡得內傷(詳見P.58)。
4. 完美主義者:
「我從小到大都是優,你讓我怎麼從良?」電影《後會無期》中的經典台詞,完美主義者心中有一把尺,必須100分,不能接受瑕疵。一出現瑕疵就焦慮自責,彷彿天塌下來。作家劉軒生長在「高標準」家庭,事必躬親只因擔心他人做得不夠好,從「超越自己」到與不完美共存,劉軒如何活得更easy(詳見P.62)?
5. 失控的正向思考:
「全心全意相信是顆糖,吃下去就有滿滿正能量」,太不想體驗挫折所以死命避開,想事情全然忽略風險,有人好心提點還反遭埋怨,這就是失控的正向思考。直銷業被拒絕率高達99.9%,看賀寶芙的超業丸子及黑龍總裁,如何在樂觀與務實之中求得平衡,避免不健康的正向思考(詳見P.66)。
如果你也被上述症狀所困擾,想修補碎滿地的玻璃心,第一件事是先覺察內心OS.,「看見過去如何被制約、被塑造,再進行解構。」蘇絢慧直言,就像實驗室白老鼠,深信從小到大的制約,不敢改變,只為了避免自己再受傷、讓自己身陷險境。但其實危險早已遠離,如果有把每次挫折當學習,我們就不會只是過去的自己,而是從自覺、自信到自我挑戰,慢慢長出面對困境的力量。
■情緒思考表達3面向
每天上班習慣走同一條路的人,突然要改道,難免走得不踏實。大腦思考迴路就像是我們下意識走的那條路,但抵達目的地絕不會只有一種辦法。聯合心理諮商所心理師林萃芬建議,想告別玻璃心,大原則是要引導大腦意識:嘿,這裡還有另一條路!條條大路通羅馬。
第一步,接納自己、照顧自己的情緒。遇挫折或失敗,你當然可以有情緒、有感受,不要否定它,討厭它,如實地接納它,甚至平心靜氣來挖掘背後的原因。這原因可能來自於潛意識、小時的某次經驗、或成長過程中挫敗的事等等。「愈了解自己,就愈能滿足自己的需求,也愈能掌控自己的心」。
出現負面情緒,不是壞事,而是徵兆:生氣代表你的界線被踩到、難過其實是需要別人來撫慰自己。挫折也是一種感受,想要的得不到,會因挫折出現非理性的想法。
其次是換位思考。心理學常用「替代」法,事情和原本預期不一樣,先釐清到底是哪裡不同?再嘗試思考,這件事可以從A面向解讀,可不可以也從B面向來看?記住2個原則:遇到不好的經驗,負面的用正向替代,無效的用有效代替。不要說「下次再也不怎麼樣!」,而是「下次可以怎麼學習調整!」結果就會大不同。
最後,學習表達。林萃芬強調,表達不是坦白說出情緒和想法而已,更要學習如何「有效溝通」。說之前要先想一下,挑選中性的語言,做「自我肯定的表達」。自我肯定的表達是真實地表達自我內心的想法與感受,並勇於捍衛自己合理權益,有自信但不會給人壓迫感。也就是,說完後不會覺得不妥,反而能解決問題。
「有時候說出的話傷了人,沒達到溝通效果,又自責內疚,這不是更慘?」她提醒,充分表達是為了達到彼此理解的目的,且是互相尊重的理解,才是完整的溝通。
強大的心理韌性能帶來什麼好處?德國橄欖球國家代表隊在2010年歐洲盃分組競賽時,成績不佳,淪落到第二級聯賽的位置。後來德國國家橄欖球隊接受心理諮詢師丹尼斯.穆藍納的輔導,就是加強隊員們的心理韌性。沒想到,2011年橄欖球隊就晉級回到第一級聯賽,在2012年更站穩第一級聯賽中。他們沒有做什麼改變,就只是加強了球員們的心理韌性而已。
你要不要試試看,跟著練習,加強RQ,告別玻璃心。
■6大自我溝通術,療癒玻璃心
人生最難纏的對手就是自己,《說服自己,就是最聰明的談判力》書中收錄哈佛談判專家威廉‧尤瑞的自我溝通術,修補玻璃心,學會和自己相處。
1. 照顧自己,感受自己的感覺
培養「內在科學家」,花時間聆聽並了解自己的需求,用同理心自我觀察情緒與感受,而非總是批評、打擊自己。
2. B計畫,此路不通就轉彎
怪罪或歸咎別人,是對自己人生不負責任的表現。學會照顧自我需求,出現衝突時,找到大家都能接受的最佳方案。
3. 別拒絕,換個角度看人生
學會感恩與快樂,而非總活在擔心匱乏的焦慮與恐懼中。對於挫折,嘗試體會生命帶給你的課題。記得,你有能力創造幸福。
4. 活在當下,接受帶來平靜
專注於現在,而非耗費心力後悔過去和擔憂未來。放下對他人與自己的指責,把過去失敗當良師;而未來,你擔心的事有90%不會發生。
5. 尊重,是代價最低的讓步
當對方難以相處時,仍要展現尊重和包容,而非以牙還牙,以暴制暴。以尊重回應他人的拒絕,用認同回應否定。
6. 願意付出,你會獲得更多
用「先給後拿」來創造「你贏我贏大家贏」的三贏局面,而非總是落入「非贏即輸」的陷阱。施與受是善循環,從付出中感受喜悅與意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