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崎綾女.jpg

相信專業

2016-04-06 04:58 經濟日報 邢憲生

一位久未謀面的朋友在聚會時告訴我,他最近買了一棟新房子,正在進行室內裝修的準備。

「有沒有決定好要找哪一位設計師來協助裝潢?」我好奇地問他。

「我覺得自己來主導裝潢,可以省下設計費,我也早就做了一些功課。」

「可是隔行如隔山耶,而且你也沒受過什麼相關的訓練,行嗎?」

朋友這時很有信心的說,「安啦!我已經看了許多相關的書籍及資料,要上手應該不難。」

「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心中充滿了問號。

前些日子,有一位在學校執教的朋友想要創業,將其研究多年的心血推到市場上來販售。由於我在業界的資歷夠久,人脈也有一些,因此除了在剛開始協助友人規劃未來公司的營運目標外,也找了一些在營運、行銷、財會、販售、研發、人資等學有專精的業界朋友來共襄盛舉。

為了能讓朋友了解業界的想法,我同時安排了一、兩家熟識的創投業者,對其未來的公司及產品做投資及風險評估,並引進天使投資人及戰略廠商,以籌措初期的營運資金。

只是,友人當老師久了,主觀及主導性都強,在他閱讀了創業的相關資料,並且和周遭認識的人談過後,就認為自己已經對創立公司的做法瞭然於心,認為難度不大,也自信頗高。加上友人對協助的夥伴信任度不足,常常挑戰這些老手的專業能力,久而久之這些原先想幫忙的人或是投資者紛紛打了退堂鼓。而友人對於這種人來人往及資金遲不到位的現象,卻完全無法理解。

曾有一位創投界的老手在閒聊時感嘆,他評估案件時最怕的就是主事者明明在某些項目上是個門外漢,卻因為知道了一些皮毛,加上自我的膨脹而導致了專業上的假象。

在這種先入為主的錯誤認知下,主事者往往就把事情給搞砸了。事實上,他投資失敗的例子中,有高達七成以上都是因為這種情形造成的。

因為誤認所獲得的各樣訊息就是自己的智慧,或是覺得自己應該是一樣通就百樣通,以致對一知半解的事情所產生的熟稔認知,我們稱之為「熟悉效應(familiarity effect)」。

這個效應在現今網路發達、知識爆炸的社會,或是組織高層及戰功顯赫的人身上特別容易顯現。

在資訊唾手可得的網路世界中,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搜尋、分享與閱覽來獲得所需要的訊息(無論內容是否正確),進而建立起概念與熟悉度。但是,對於必須深入探討或實作才得以入門的議題就會失之偏頗。

至於那些因成功而受人景仰的人,在無人挑戰其權威的氛圍下,就很難知道或領悟自己在許多議題上只是一個半調子的假專家。

其實除了對事,對人也會顯示出這種效應。當我們和某些人有著類似的背景或過去,或是和其相熟,我們就可能因為對其知之甚詳,而刻意地忽略對方某些自己不熟的專業能力,或是因為信賴而過份地高估對方的能耐,造成了因人廢事或因人設事的謬誤。

如果要降低因熟悉效應所帶來的負面結果,我們必須要有自覺,對一件事情的精熟是需要長期不斷練習與改善,才有可能達到的。

既然我們的時間有限,就不可能樣樣都通。而任何的過度自信及視他人專業為無物,都將喪失學習的心態,踏上失敗道路。

事實上,若能善用專家的智慧,聚焦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同時常保持虛懷若谷的心,則能降低自身誤判的可能性,也是走向成功的關鍵做法。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