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x7AaQ8.jpg

置身事外 可窺全貌

2015-12-22 04:48 經濟日報 ▉張威龍

《老子》第7章,提及「天地長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意為:天地之所以能夠長壽而悠久,是因其並不以自己的私心運行萬物,所以才能長久。所以,有道的聖人,把自己置放在人後,而人人反而將之推在前位擁戴他,把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得以保存和周全。這不正是因為他忘我的無私嗎?反而成就了他的自我。

企業存在的目的就是不斷成長進而永續經營。以集體智慧為企業注入更長久生命活力的團隊合作開始受重視。

但是,為何不是所有的團隊都有良好的績效?究其原因,往往出在管理者本身的思維模式上。

老子指出管理者如何在團隊中發揮自身作用,繼而帶動團隊各成員發揮作用的方法,就是「置身於人後,處身於事外」。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管理者置身於人前,就是管理者喜歡什麼事都事必躬親或是事事干涉員工的作為,就會造成「上面怎麼說,下面怎麼幹,上面說錯了,下面也照做」的被動式管理的尷尬清況,也就是形成所謂「君勞臣逸」的局面,這顯然與團隊合作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老子認為,要改變這種尷尬局面,首先要改變管理者的思維模式,即處於上位的管理者要在「心態上」將自己擺到眾人的後面。

管理者本來就是處理問題的人,反而要將自己置身於問題之外來看問題,這就是「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一個好的管理者,應當將自己手中的權力適當地分配給團隊成員,並將績效看做是他們的功績,從而使他們都能在團隊中充分發揮自身潛能(後其身),如此一來,那些得以發揮能力的人反而會將管理者推向前來,共同享受成功(而身先)。

另外,在處理事物的時候,管理者也不可輕易地先表露自己的看法,應儘量置於事物之外看待事物,管理者如果常常率先表達自己的看法,下屬就會變得沒有看法或不敢有自己的看法,甚至一味地迎合也許是不完整甚至是錯誤的看法。

一個人的看法變成所有人的看法,這思維模式必然會造成管理上的「視覺盲點」,進而使很多更好的、正確的看法被埋沒。

只有管理者將自己置身事外,不表露自己的看法時(外其身),其他人才可能發表不同的意見,達到群策群力的團隊合作目的。

只有這樣管理者所看到、所聽到的才會是全面的,這就是將自己置身於事外反而使事物得以周全(而身存)的道理。

所 以,因為管理者的無私——分權是無私欲,群策群力是無私心,反而成就了管理者自我。團隊力量的形成,取決於管理者打破不平衡的管理關係,就如老子所提「反 者道之動」,因為物極必反,個人的力量愈小,團隊的力量才會愈大。管理者幫助別人成就事業的時候,自我的事業就會自然成就。

(作者是和春技術學院行銷流通管理系教授,本專欄每周二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