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s.jpg

隱性的職場歧視 不能輕忽

2015-09-30 02:31:00 經濟日報 邢憲生

有一回,一位當主管的同事氣呼呼地向我抱怨,「我那些部屬真是無能,連一點簡單的事情也辦不好,前陣子叫他們安排一個跨部門的會議,邀約相關部門的主管與會,結果搞了將近一個禮拜也沒約到人。還跟我說什麼主管們都在忙,實在抽不出空來參加。」

「我聽了火冒三丈,打電話給這些同事。結果同事們在接到電話時都表示,一定會儘量空出行程來參加我主持的會議。」

「你看,部屬們一個禮拜都無法完成的事情,我幾通電話就搞定了。這不是無能,是什麼?虧我還充份授權給他們呢!」

看著同事義憤填膺的樣子,我提醒他,「會不會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潛規則在作祟呢?」

由於業務拓展及人員擴編的需求,我之前參加的一間新創公司決定在另一個城市尋找適合的營運據點。同事在接受總經理的指示後,針對其中的一個理想地點和對方業主展開了價格上的談判。

在幾個來回出價後,同事成功將原來的開價降低了兩成。當他興沖沖地將結果在會議中向總經理報告時,卻吃了一頓排頭。

原來總經理在剛開始時,曾透過友人的牽線獲得了業主的允諾,可以將原先的定價降低兩成半。

同事獲得的折扣不但未能突破總經理的成績,反而變得更差,怎麼不讓總經理氣結?

「可是總經理為什麼不讓我先知道對方的承諾呢?」同事在事後向我抱怨,「授權給我卻又不讓我知道所有的事情,是不相信我嗎?我白費了許多功夫,卻沒有什麼成效,這簡直是整人!」

這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當我們談論職場上的歧視時,大部分都會關注在外顯的項目上,像是種族、年齡、性別、家庭背景、學校、待過的公司、語言、外表等。

而隨著社會上監督力量不斷加大,這類歧視雖然無法杜絕,但是已引起一般公司主管們的重視。在有效機制的建立下,比起早期的工作環境,現在已經改善了不少。

然而,因職位/職務所帶來的隱形歧視,像是公司停車位的分配、員工福利的多少、辦公室環境的良窳、資訊分享的多少、權勢資源的角力等,卻因為被人視為當然,不易被查覺,而常被忽略掉。

這些隱性的歧視輕的可能只會引起一些員工的不滿與質疑,嚴重的有可能會影響到員工的投入度、工作上的績效、團隊間的協作,甚至個人在公司內的去留。

就以我同事交待準備會議的任務來說,他忽略了職場中必定存在的權力歧視(譬如被要求者會以要求者對自己的影響力來決定該配合的程度)。

同事的部屬比起同事少了層級上所賦予的權力(這和因任務被授權的內涵不同),面子較小,自然無法像同事那樣讓其他部門的人聽命於己。

至於新創公司的總經理,除了忘記在關係權力的歧視下,自己易獲得對方較多的讓步外,同時也忽略了自己會因層級而獲得較多資訊的必然。

授權給部屬,卻忘了給予必要的訊息,讓他白忙一場,事後還加以譴責,不但會降低部屬的執行成效,也造成了一種不信任的氛圍。

這對組織中授權的運用是會產生負面影響的。

由於組織的領導者具有創造工作環境公平與否的權力,如何降低,甚至消弭職場中顯性或隱性的歧視,讓員工們能心無旁鶩地安心貢獻所能,不被種種不平的現象所困擾,不但是領導者必須時時放在心頭的重要考量,也是讓組織長期能健全發展的必要條件。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