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nTyj8CUAAUGRc  

【經濟日報╱林萃芬】

Q:在人資部門工作,讓我有機會跟不同國籍的同仁打交道,彷彿置身於聯合國,累積許多難得的經驗。最常碰到的狀況是,外籍同仁與台灣同仁因為語言溝通不良,加上文化背景差異,引爆嚴重的衝突。

曾經處理過外籍主管和超級業務的激烈爭執,兩個人用不同的語言各說各話,仔細聆聽之後才知道,外籍主管堅持專業導向,強調每個步驟都不能省略,覺得自己的 專業沒有獲得應有的尊重,被台灣的業務同仁排擠。而業務同仁則認為,外籍主管應該入境隨俗,了解同仁擴展業務時的難處,基於利潤優先的考量,可以因地制 宜,適時縮短流程及時間,不需要凡事都吹毛求疵。雙方各持己見、互不相讓,讓人資部門夾在中間,不知如何協調比較好。

另外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案例是,有個外籍同仁為了繳納薪水保證金,而跟家鄉的親人借了一大筆錢,揹負沉重的生活壓力,但這位同仁在公司的表現並不理想,非 但沒有通過公司的面談考試,直屬主管對他的工作效率也很不滿意,以致情緒低落,內心感到孤單無助。好在他主動求助,最後在人資部門的協助下,工作總算步上 軌道。

想請教諮商心理師:遇到外籍同仁因為語言和文化的差異,進而與台灣同仁產生摩擦、誤解時,該如何協助雙方互相理解,彼此融合可以發揮最大效能。

A:外籍同仁與台灣同仁所面臨的文化差異,主要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的不同。一般來說,西方大都崇尚「個人主義」,會比較重視個人的能力展現,以及尊重個人的需求滿足;相對的,台灣較為傾向「集體主義」,會努力追求公司的利潤,以賺錢為最高指導原則。

另一個文化差異是:「內部決策」與「外部決策」的不同。主張「內部決策」的人會以內部專業的判斷為依歸;抱持「外部決策」的人會以外在環境的需求、趨勢為導向,這就是何以業務同仁會認為外籍同仁「沒有入境隨俗」的緣故。

此外,在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中,西方文化較為追求真理,注重邏輯思考;而東方文化則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做事情喜歡留點面子、偏愛良好的人際關係。

這些文化差異反映在工作態度上,就會一個公正嚴謹,一個和諧親切;呈現在工作特性上,則是一個習慣獨立作業,一個酷愛聯合作戰;表現在處理事情上,一個依 序進行,一個是大家協調同步處理;在責任歸屬上,一個偏向權責分明,一個導向共同負責。事實上,文化差異具有「互補作用」,能夠讓同仁從不同的角度思考, 開拓同仁的視野胸襟。

想要縮小文化差異帶來的衝擊,不妨從下面幾個方向切入:一是加強訓練同仁對不同文化的敏感度與包容力;二是鼓勵同仁精進語文能力,讓跨文化溝通更順暢;三 是經常宣揚公司共同的願景及價值觀,使彼此朝同一個方向攜手合作;四是適時紓解同仁的壓力,讓大家有更多能量去欣賞對方的文化優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