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797f71203aabfa7150edb3ab9922969.jpg

雙贏談判

2015-11-19 04:43 經濟日報 ▉吳育宏

兩個小孩子在公園爭搶盪鞦韆,一人抓著一邊的鏈條,誰也不肯讓誰。此時他們的母親聽到爭吵的聲音走過來,試著要化解爭議。

「是誰先到的?」媽媽這個問題一出口,又是一陣面紅耳赤,想當然爾兩個孩子都認為是自己先到。於是在一陣無解的爭論之後,耐不住性子的媽媽說:「不要吵 了!弟弟先玩,再換哥哥。」留下滿是勝利笑容的弟弟(贏家),和心不甘情不願的哥哥(輸家),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單贏」的結果。

這樣的場景在成年人的世界其實也很常見,有許多銷售談判、溝通協調就是因為一開始沒有設定「雙贏」的選項,使得溝通過程雙方的關係異常緊張,而結局也總是產生一位輸家。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關鍵在於溝通初期是不是找得到「雙贏」的各種可能性,而非聚焦在單一選項、贏者全拿。若是找到更具彈性、更多元的籌碼,再將結果引導到雙贏的劇本,很可能得到皆大歡喜的結果。

在盪鞦韆的情境中,媽媽設定的規則若是自願禮讓的孩子,可以得到另一種獎勵(貼紙或糖果),兩兄弟很可能會出現一位自願禮讓者,就不再是非贏即輸的結果。

這樣的道理在商業談判也同樣適用。

買賣雙方在價格堅持不下,業務員應該變動談判條件,跳脫單調的數字拉鋸遊戲。例如:賣方提供價格折扣的前提是,買方同意縮短付款時間;或者,賣方提供各種附加服務的選項,但是買方要接受羊毛出在羊身上,同意額外付費。

從付款方式、運輸條件、包裝方式、備品零件到售後服務,只要某一種交易條件能夠異動調整,就是避免單贏、創造雙贏的契機。相反的,大部分的兩敗俱傷都是因為籌碼太過單調,花費再多的力氣也擺脫不了零和遊戲。

因此,作為一位「雙贏談判」的高手,專研的不是言語上的伶牙俐齒,而是懂得改變「只有一人先玩盪鞦韆」的單贏選項,從各種可能性當中找到最大公約數,讓談判結束之後不再只有一位贏家。

不管是化解孩子爭吵的母親,或是努力與客戶取得共識的業務員,重要的不是立即跳入談判情境中說服對方,而是先停下來思考雙贏的劇本是什麼,談判或許就不是一個如此高壓力的名詞了。

(作者是管理顧問,本專欄每周四刊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valiant 的頭像
    valiant

    SharE KnowledgE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