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30 03:50:50 經濟日報 吳仁麟
最近因為工作需要,我和夥伴們開始研究台灣的國民旅遊市場。
我們想針對大陸來台旅客設計有特色的旅遊行程,希望透過差異化,帶進一些比較優質的大陸旅客。
於是我們思考,什麼樣的旅遊行程內容是目前市場上沒有的?什麼樣的行程可以吸引對台灣社會更有價值的大陸旅人?
在思考的過程中,我們甚至去訪談了來台灣旅遊的大陸年輕人。
幾個月下來,對台灣的旅遊市場有些初步的了解。
目前來台旅遊的大陸團是兩極化的情況,一種是不在乎價格,一種是只在乎價格。
而一直以來的情況都是以後者為大宗,許多陸客來台甚至是「零團費」,旅行社的利潤都來自旅客購物分成。
針對這樣的市場情況,我們設計出了差異化的產品,強調無購物行程並且深入台灣民眾的生活,不像一般陸客團天天趕車走馬看花。
這些產品提到大陸之後,也得到大陸合作伙伴的認同。
特別是對於我們規劃了從台北一路吃到台南,吃遍北中南小吃的「環島小吃之旅」,大陸朋友特別感興趣。
想來台灣在大陸社會的形象一直是個美食島嶼。於是我們內部就針對這個小吃旅行產品再深入討論,談了幾次之後,我們發現這也許不是個好點子。
台灣的小吃好吃,大陸人愛吃台灣小吃,小吃旅行看來賣相不錯。但是小吃真的適合拿來當成台灣旅遊的亮點嗎?
小吃總是在路邊,衛生難免有疑慮,也製造環境污染。
從經濟效益來看,同樣吃一餐,讓陸客吃小吃對台灣經濟的貢獻遠不如吃家好餐廳,這樣也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我們也發現,連向來被視為「小吃博物館」的泰國,對外宣傳旅遊時也絕口不提小吃,反而一直強打那些高檔的泰式餐廳。
為了打造泰國料理的優質形象,泰國政府甚至主動到海外去成立認證制度,把泰國美食定位拉高,做為泰國旅遊的亮點。
於是我們改變了原來的產品規畫,去尋找真正能代表台灣的優質美食重新規畫行程。這也才發現,不只政府說不清楚什麼是「台灣菜」,連資深的餐飲業者也迷迷糊糊。不像日本料理和法國菜,在國際美食舞台上,台灣菜根本還沒有露臉。
(本專欄每周一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