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陳芳毓 | 遠見雜誌 – 2014年9月26日 下午6:22
坐電梯直達地下室,一袋又一袋用剩的布料,用透明塑膠袋裝著,堆在走道上;跟著塑膠袋走到曲折的走廊盡頭,一間彷彿克難版的電視節目《決戰服裝伸展台》服 裝工作室,赫然現蹤。很難想像,這個20多坪的設計中心,竟然藏著一個10位研究生用課餘時間接單,第一年就衝出台幣200萬元業績的本土服裝品牌 PRAXES。
PRAXES由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研究所實務組學生親自操刀,希臘文的意思是「實踐、動手做」。這也意味,PRAXES不只是學生作業,而是真槍實彈的生 意。由於每個學生在大學時期各主修不同領域,包括商業、珠寶設計、藝術等,所以這群研究生不只會畫設計圖、寫報告,還要分別兼任行銷、業務,設計、生產部 門的「跨國經理人」,營運這個對全球接單生產的品牌。
只為3學分的課 全年無休
功課與生意的差別在於,上課可以放暑假,但做生意可不行。為了一批遲了好幾週的印度絲綢,這天早上,六個學生來到設計中心。擔任業務的美國華僑陳宗華撥通 越洋電話,操著流利英文向印度廠商催貨,對方終於承諾了出貨日期。負責生產與設計的王思豪與黃雅筠隨即抓起公事包,「我們要去向工廠解釋遲出貨的原因。」 這門品牌課程只占3學分,工作時間卻全年無休。「時尚,不是想像的那麼光鮮亮麗!」系主任許鳳玉說。
十年來,實踐大學服裝設計系一直想成立自有品牌。但台灣市場小,容不下新創品牌,所以老師們希望,第一站,就能從時尚之都紐約起步。2013年2月,旅居 紐約的台灣服裝設計師賈雯蘭同意擔任客座教授,品牌開始有了眉目。為趕上9月的兩個年度服裝大商展,台灣的老師們立刻動員各自的人脈網絡,即時趕出100 多款樣衣、籌足40多萬費用,把六位研究生送到紐約,在全英語環境中,向全世界買家介紹這個來自台灣的新品牌。
由於「聽說」做自有品牌很困難,第一季,大家抱著「志在參加、不在接單」的心情參展,結果出乎意料,接到了美國網購平台Gilt.com的訂單。這個消息 使許鳳玉既興奮又崩潰,因為空有訂單,卻不知能找誰生產。500多件訂量,動輒接單上萬件的台灣代工廠,根本看不上。「哪個工廠願意接小量訂單?」由於同 學都在成衣業,許鳳玉立刻在臉書上發布緊急求救訊息。同學們的工作也不少,付帳、報關、報稅等瑣事,全都自己來,每個人得身兼多職。
王思豪回憶最怕接到廠商電話,那往往代表兩個字:delay(延遲)。「做生產是跟時間賽跑,最怕的就是設計delay、生產delay!」也幸好有這些插曲,使學生們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教的知識。
沒行銷預算 拿衣服換曝光
有一次,王思豪又遇上廠商延後生產的狀況。「我們怎麼做,可以讓你們準時出貨?」他主動溝通。最後決定把布匹從工廠拉回學校,裁剪、打包完成後,再送回工廠縫製,減少廠商作業流程。因為預算有限,學生經常得思考如何交換資源。
負責設計的陳彥和,今年初飛到紐約,與紐約大學電影系合拍微電影。由於沒有預算,擔任行銷的汪育凱只好多送對方幾件衣服,也被欣然接受。
「我希望學生時期歷經不同性質的工作後,能有更整體的視野,上班不用再從小助理做起,」許鳳玉期待。第一年共花台幣400萬元,還不包括廠商半買半送的原 料。每一塊錢、每一匹布都是老師和同學們用一通通電話、一次次拜訪換來的辛苦錢。這一季開始,PRAXES的客戶增為兩家。許鳳玉稍稍鬆了一口氣,今年只 要湊足200萬元,就能繼續為孩子們延續品牌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