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江紗綾.jpg

 

奧客花錢耍任性!盤點百貨櫃姐櫃哥心酸史

2016-04-02 18:38 聯合報 記者江佩君╱專題報導

百貨專櫃人員工作辛酸無人知,曾演出行動劇,要求改善職場環境。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林伯東攝影

分享
 

母親節大戰即將開打,消費者除了趁年度優惠血拚外,面對消費者第一線的櫃姐櫃哥除了盼來淡季後首波購物人潮,也是上半年最重要的一場硬仗。身處於最要求服務品質的百貨,除了奉行傳統的「客人至上」為準則,隨著爆料文化盛行,讓自以為「花錢就是大爺」的奧客愈來愈多。

其實要當百貨櫃姐櫃哥一點都不簡單,以下是記者近來親眼見到與聽到櫃姐吐訴的辛酸史,希望消費者能養成「購物素養」,畢竟服務業人員也是人,客人不要以為有錢就可以任性呀。

示意圖/ingimage授權

分享
 

一、霸王級寒流 百貨敞開大門櫃姐灌冷風

今年1月下旬霸王級寒流抵台,台北創下44年來最低溫,那天記者陪著朋友來到北市某百貨一樓日系輕珠寶,這家品牌是正對大門的櫃位,且大門敞開冷風直入。看商品的過程,客人已經冷到直發抖,櫃姐說:「抱歉,百貨公司說大門不能關,且有天我冷到圍圍巾,隔天樓管就以我圍巾擋住名牌為由開我罰單。我明明有露出名牌,但因為樓管並非當下指正讓我有機會說明,隔天開來罰單沒有對證,也只能默默吃下來。」

二、底薪超低 沒達業績底薪不保

櫃姐是靠業績抽成,但底薪卻是超級低,底薪26,000~28,000元。因為市場不景氣,有櫃姐表示,有的品牌今年甚至調降底薪,從28,000元降至25,000元,或是雇主今年鐵腕祭出業績沒達標,不保證底薪。櫃姐表示,旺季時要使出全力,為百貨、品牌還有自己拚業績,甚至忙得沒時間休息、吃飯,為何市場不好時,品牌不願意共體時艱,卻要調降底薪?

另外,服飾品牌明明是高毛利業種,給出的薪水除了苛刻,且業績目標訂出高門檻,櫃姐櫃哥還要自掏腰包買品牌服飾當制服。雖有給員工價7折,但數千元一件的衣服,對薪水不到3萬的員工來說,負擔真的頗大。

圖片提供/ingimage授權

分享
 

三、看百貨樓管臉色 罰單隨時接招

樓管,就是百貨樓面管理,管理樓面大小事,當中一項是管理專櫃人員與業績。櫃姐說:「遇到好樓管相安無事,遇到惡樓管會氣死。」每個專櫃都有一張百貨管理條例,上面列著滿滿違規事項與罰款金額,像是在賣場飲食、蹲、坐、使用手機、聊天,或是服裝不合規定、使用客梯、使用美食街餐廳等情節罰500元。營業結束前提早結帳、換裝罰1,000元,對消費者或管理人員傲慢者罰3,000元。

有的樓管是逕自開罰單,未於當下告知當事人,讓專櫃人員收到罰單也無申訴機會。甚至有專櫃人員透露:「樓管有所謂的樓管基金,因為他們的薪水也不高,罰專櫃的錢就是樓管聚餐的基金,或要求櫃姐把罰金轉為買百貨商品,幫他們做業績。」

示意圖/ingimage授權

分享
 

四、櫃上不能喝水不能坐

國內幾個主要百貨都有日系百貨的血統,強調以客為尊。像是日本百貨專櫃人員上班前必須把手機、水瓶鎖在櫃子裡,國內專櫃人員也禁止在櫃上喝水、飲食、滑手機、講電話。上班期間必須站著不能坐,不然有失待客禮儀。長期久站、沒喝水對身體不好,靜脈曲張等職業病也是常見。

五、別人放假就是你上班

每逢颱風天,當地方政府宣布停班、停課時,另一群百貨服務人員可能要冒著風雨上班。其實這也是百貨面對做生意、員工安全的兩難。近年有些颱風假並無大風大雨,讓民眾等於賺到一天颱風假。臨時的假期,大家幾乎都選擇到百貨打發時間,而百貨停止一天的營業額是以「億」計算。百貨通常當天一早會看氣象再決定是否要營業上班,決定後,專櫃人員要比開店時間還要早抵達,可能就會出現老百姓放颱風假,百貨服務人員冒著外頭樹倒招牌斜的風險上班的情景。

另外,諸如假日、連續假期,就是百貨業上班的時候,因此,許多當櫃姐的職業婦女,長期因假日無法陪伴家人、小孩,也導致高離婚率。

示意圖/ingimage授權

分享
 

六、玻璃心奧客大鬧百貨

百貨客人百百種,奧客也層出不窮,這些奧客都是「玻璃心」,只要百貨無法讓他們稱心如意,一定馬上崩潰上演大吵大鬧情境劇。日前出現客人因買不到鞋,要求樓管罰站,一罰就是四小時。也有奧客動不動就大小聲謾罵專櫃服務人員,奧客的行徑讓一般人無法理解。有櫃姐說:「有客人把鬆餅全部吃完後,再告訴我東西不好吃要退錢。」百貨九點半打烊,有客人九點要求續杯、發現專櫃人員已清洗機器無法續杯時,完全不接受專櫃人員提出給商品券下回兌換或退錢的方式,甚至逼專櫃人員下跪道歉解決。

示意圖/ingimage授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ali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